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是我省超常规培养青年文艺人才的龙头型工程,自2019 年 4 月启动以来,成果丰硕、佳报频传。在省文联牵头培养的80名高徒中,83%以上积极参与国家级重大文艺赛事,4人荣获国家级文艺奖项,28人入围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江苏省文艺大奖”,27人入选紫金文化英才和文化优青。为全面展现首轮“名师带徒”工作成效,江苏文艺网、“江苏文联”公众号、《繁荣》周刊将开辟专栏,陆续推出部分高徒三年来跟师学习的体会与收获,并以此激励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艺人才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壮大“文艺苏军”队伍、构筑新时代江苏文化艺术高峰作出新贡献。
学徒:孟昱
孟昱男,1985年7月生,安徽蚌埠人,文学硕士,现任职于江苏省文联,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三级。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优青,被评为全省优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文学作品散见于《新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电影文学》《江苏文艺评论与研究》《连云港文学》《红豆》《繁荣》等,累计创作近百万字。长篇纪实文学《钟山星火——南京首个党组织诞生记》被列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七批“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项目和南京艺术基金2020年度文学图书类资助项目,散文《牵手》《忆姥爷》被《阅读课——小青春美文》系列丛书收录,参与创作了大型报告文学《向时代报告》《向人民报告》。
面向未来的底气
孟昱
如果不是刻意想起,我都没留意这已是“名师带徒”的第三个年头,曾引以为傲的时间观念似乎陷入一片虚无,猛然惊醒,才发现自己赫然站在三年之期的尾声。不舍与难忘萦绕周身,感动与收获交相辉映,身后一串串仿如昨日的清晰足迹,印证着这一段无与伦比的体验,记录着这一路铭刻于心的精彩。
从个人体会发端,汇集与其他徒弟的交流所感,我十分相信,对首批徒弟们来说,哪怕之前已名誉傍身,但能作为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的亲历者,也是一种极高的荣耀。因为,它不仅是个人专业成长中的重要里程碑,更代表着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文艺人才培养的一次全新探索与尝试,即便放眼今后的漫漫人生路,这段经历都注定是浓墨重彩的光耀之笔。
站在当下,回望过去,我自豪地身处其中,像观看一部生动的纪实影片,感慨着、感动着、感激着。
充实难忘的三年,相伴着老师的关怀与指导。有幸与章剑华主席结对师徒,是我专业道路上的重要分水岭。我虽说中文系出身,在文学领域浸染多年,平时也喜欢舞文弄墨,但更多是图一些热闹式的自娱自乐,未曾对文学创作及自己的文学之路进行过严肃深入的思考和钻研。从大处说,写作究竟为了什么?未来的事业规划将会与文学有着怎样的关联?往小处说,自己到底适合何种文学体裁?如何提升布局谋篇的宏观把控力?如何强化遣词造句的文字拿捏力?这些困扰我许久,悬而未决的谜团,在老师的精心施教中逐一化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寥寥数字,浓缩了教育的大智慧。细想起来,或许老师对我的指点与教授,正是这十二字箴言的直观体现。在师徒结对伊始,老师就为我量身定下了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方向,并结合我没有这方面创作经验的现实情况,制定了三步走的培养计划:熟悉了解,指导创作,搭建平台。在随后的实践中,我沿着这条既定路线,认真踏实地按照老师指导,迈出每一次脚步,品味每一份收获。
老师平日事务非常繁忙,但仍笔耕不辍,近三年先后创作了《大江之上》《世纪江村》等备受好评的长篇纪实文学,目前还正在创作致敬中国航天事业的《向苍穹》。庆幸的是,在老师创作过程中,我能够全程跟随观摩学习,给了我非常难得的沉浸式体验。目睹了老师的采访过程后,我深切了解到对于非虚构文学创作来说,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的极端重要性;聆听了老师与采访对象的互动交流后,我对如何设置采访问题,如何引导对方发言有了新的认知;拜读了老师的成稿后,我对写作构思方式及搜集的资料如何取舍等技巧亦有了很深的体会。与此同时,我也阅读了一些非虚构文学名家大家的作品,遵照老师的建议,认真研究其中的门道,揣摩作品的精心设置。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我的非虚构文学写作之路,就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培养中,生根发芽。
老师常对我说:看一千次,不如自己实践一次。为敦促我尽快动笔创作,老师可谓煞费苦心,有意无意间便会问起我的创作计划。应承着老师的谆谆教诲,我终于鼓起勇气迈出了非虚构文学创作的第一步。经过广泛搜集素材,在老师的耐心帮助和悉心指点下,我发现了南京市第一个党组织(浦口党小组)这个很有意义的选题,并立刻着手进行创作。完稿后,老师进行了认真阅读,还专门找我交流,从书名到书稿,均提出了专业性的改进意见。在多次增删调整后,老师又在百忙之中为我的新书作序,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不仅如此,在书稿送审、封面设计等各个环节,老师都不遗余力地给予指点,令我倍受感动和鼓舞。在老师的直接关心下,我的首部长篇纪实文学《钟山星火》现已出版,并已被列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七批“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和南京艺术基金2020年度“文学图书类资助项目”。万事开头难,迈出第一步,我仿佛窥到了非虚构文学写作这片新天地的一隅,散发着源源不断的吸引力。有了老师的鼓励,我满怀信心、继续加码,一部反映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长篇报告文学目前已完成初稿,另一部与老师联手合作的以反映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书稿正在创作中。
老师在各次讲座中,经常说到一句话:泥泞路上的奔驰永远跑不过高速路上的夏利,说明平台很重要。老师这样说,更是这样做。2020年7月,经过组织批准,老师担任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而那时的我,正心存忐忑地摸索在非虚构文学的道路上。为给我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好更优的平台,老师第一时间介绍我加入报告文学学会,为我引见许多报告文学界的前辈,还安排我参与到学会组织的大型报告文学《向时代报告》《向人民报告》《向未来报告》《时代标识》的创作中,使我得到与诸多文学前辈携手撰稿的宝贵机会,并大力支持我参加各类文学相关的培训班、座谈会、写作营、研讨会等等,令我从中受益匪浅。站在崭新的平台,我时常如坠云端,那些以前对我来说极不真实的场景,正在老师运筹帷幄的安排中,落地现实。
老师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让我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曾经摇摆不定的专业方向、曾经模糊迷惘的文学道路,在老师一次次春风化雨的叮咛中,变得愈加清晰和坚定。当我重拾往事细细品味,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每一幕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我的专业成长,始终有老师的身影相伴相行。转瞬而过的三年,同样承载着自己的努力与蜕变。在所有徒弟中,我曾暗暗做过比较,其中不少人虽说是徒弟,但其实在业内早有名气,且几乎都曾获过国家级或省级相关奖项。比较之下,我相形见绌,一度妄自菲薄、自愧不如,在其他徒弟闪亮的光环面前,我贫瘠的文艺生涯显得不堪一击,迸发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段时间内,常心慌失措、无所适从。但让我感动的是,这三年来,老师极力维护着我的自尊自信,从未提及我的过往,而是引导我将目光投向未来。甚至许多次在公开场合,老师还对我的努力进行充分肯定,对我的未来流露出万般期待。几次下来,我隐约有了底气,感受到一股沉甸甸名为“信任”的力量在体内滋生,对“名师带徒”这项事业也恍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如果要简洁概括它的意义,那么我认为,关心、鼓励、支持、帮扶等这些温馨暖人的词,便是其中最核心的价值。
有了底气,未来便无所畏惧。这三年来,我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努力、心存感激地坚持创作,挑灯夜战已成为常态,为一次采访往返奔波几十上百公里也习以为常。为了锤炼文字水平,在非虚构文学之外,我还尝试撰写了一些诗歌、散文与小说,有时为了一句贴切的表达而冥思苦想,有时也会为了一次出彩的构思而彻夜难眠,好在辛劳的付出总不会被辜负,这些文稿均顺利发表,有两篇还被转载收录在《阅读课——小青春美文》系列丛书中。对我的每次前进,老师都看在眼里,并在某些不经意的对话中,流淌出暖意,变为更加激励我破浪前行的动力。
纵然心内千万语,洋洋洒洒终一结,恰如即将期满的“名师带徒”计划。感谢这次机会,庆幸这份机缘,让我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如今,我再次成为一名“毕业生”,正似当年跨出校门迈入社会那样,带着老师的祝福与期许,怀揣着对梦想的执着与坚守,眼里有光,心里有梦,微笑着、自信地踏上新的征程。
学徒:徐思佳
徐思佳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二级演员。1998年进入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学习,2004年毕业。工闺门旦、正旦。师从龚隐雷、胡锦芳、张继青、梁谷音、徐云秀等老师。于2013拜于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胡锦芳先生门下。擅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朱买臣休妻》中的崔氏、《长生殿》中的杨贵妃、《贩马记》中的李桂枝、《卖子投渊》中的郭氏、《逢舟》中的李贞丽、《断桥》中的白素贞、《刺虎》中的费贞娥等,并在《1699桃花扇》《南柯梦》《春江花月夜》《逐梦记》《醉心花》《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中担当主要角色。除传统剧目外,也多次参与“朱鹮计划”,多次参演跨领域实验创作。曾荣获首届京昆艺术紫金奖“新秀奖”、首届京昆艺术紫金奖“表演奖”、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全国戏曲“红梅杯” 成年组金奖、全国青年昆曲演员展演“表演奖”、首届黄孝慈戏剧奖“戏剧奖”、第二届京昆艺术紫金奖“优秀表演奖”。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优青,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在勤思多练中淬炼成长
徐思佳
能够参加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样的学习机会实属难能可贵,这样的学习计划能够很好的督促我们更好的学习积累,而且不光能跟着自己的恩师学习,更能在汇报成果展中向其他老师和学员学习,能清楚领略别人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相互学习也都是宝贵的经验。
三年来,我的恩师胡锦芳先生根据我的自身特点为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为了凸显我的优势,老师精心挑选剧目《双珠记•投渊》《窦娥冤•斩娥》《铁冠图•刺虎》等传统戏的学习以及帮我排演了新创昆剧现代戏《眷江城》。老师一直鼓励我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突出我的唱念优势及表演的爆发力,所以所选的剧目都是人物内心复杂、戏剧冲突强烈,可以很好发挥我优势的剧目。以上所学剧目都是唱做并重,尤重演唱,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都很突出,对演员基本功要求尤其高,所以我也必须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如《投渊》及《斩娥》都是融入了对社会对现实描写——法律缺失、流氓当道、贪官横行、妇女成为了最底层的弱势群体,那为了凸显人物的特性都会用大量的唱段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凄惨。所以在这两折戏上,老师就要我突出唱念的优势,展现唱腔的优美,要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必须做到声情并茂才能扣人心弦。《刺虎》中的人物更是特殊,是昆曲中特有的一个行当叫刺杀旦,在这种人物身上都会用到很多的技巧动作,如抢背、跳坐、鹞子翻身、僵尸等,老师为了我能掌握好技巧,更好的体验人物在剧中的情感,在她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一遍又一遍的亲自示范“跪步”“跳坐”“僵尸”等高难度动作,让我感动万分!更是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苦心!老师传授給我的不仅是一个人物,更是一种精神。她的无私和奉献的精神深深的影响到了我。
我的老师是出了名的严师。她非常注重表演的“规范性”。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甚至单排出场就花掉整整一天。在胡锦芳老师看来,从出场开始,表演就要规范,要有剧中人的感觉,如果一出场人物的感觉不对,戏就很难再唱好了。的确,观众没有时间等你慢慢进入角色,你出场就得是这个人。老师对于规范的传统戏表演的把控,让我把“传统”刻进了骨子里,成为了习惯。传统戏丰富的积累,为后来排演新戏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也为今后表演风格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在2020年那个特殊的时期,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新创排了昆剧现代戏《眷江城》。通过艺术作品,记录下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向所有为了抗击疫情而付出努力的人们送去了我们最真挚的敬意!创排这种当代戏,对于昆曲,对于演员都是极大的挑战。因为我们无迹可寻,无法借鉴,只能靠我们自己进行史无前例的创作。恩师胡锦芳老师是该剧的艺术指导,老师为我们花足了心血。从对词开始,老师就守着我们,与我们一起探讨、研究,在不能破坏昆曲根本的基调上寻找最能贴合当下的可能性。在我们彷徨不知该如何前进的时候,老师一点一点帮我们找到方向。我们整个团队以“一棵菜”的精神,紧密团结,并在老师们和导演的帮助下一起完成了这部《眷江城》。所幸,通过我们的努力该剧得到了业内业外、专家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也让该剧在紫金文化艺术节中崭露头角,成为了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的榜首。我个人也有幸荣获了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让我在这三年里踏着更加坚实的脚步奋进着,今后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跟着老师潜心学习,走好适合自己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