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9时30分,著名昆曲大师张继青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殡仪馆举行。社会各界送别张继青,默念一句:“先生千古”。
“老师在,我们永远是学生,做学生是多么幸福啊……”说起张继青老师的过世,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获得者、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几度哽咽。1988年,王芳第一次看到张老师在舞台上演出的《牡丹亭》,《离魂》一折中气若游丝、凄楚哀婉的杜丽娘让她久久难以忘怀,她也因此真正地爱上了昆曲。
1989年,王芳有幸跟随张继青老师到香港演出《牡丹亭》,那时两人同住一个房间。房间里,王芳向她吐露了求学的心声。“张老师说,等结束了就回南京跟她学习。那天,我开心极了。”
后来,王芳凭借张继青老师教授的《寻梦》获得了全国青年演员交流演出旦角第一名。“我拿奖,老师比自己拿奖还开心。”在王芳的印象里,老师对待排练、演出非常认真、专注。这么多年,她也学着老师的样子,一步步成长,走上越来越大的舞台。
王芳最后一次见张继青老师是在2021年6月。“那天我对老师说,老师,您瘦了。她说就是年纪大了。我当时看老师状态还是很好的,真没想到,会这么突然……”那次见面,由于老师穿着居家服,王芳没好意思邀请她合影。“我们约定以后有机会好好拍一张照,没想到却成了永远的遗憾。”
“舞台下朴实无华,舞台上光芒四射,她一心只为舞台,别的什么杂念都没有,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太。”“梅花奖”获得者、江苏昆剧院青年演员单雯的印象里,老师张继青很严格,从不表扬,只会说哪里做得不对,但正是这份严格,帮助她迅速成长。
1984年,张继青凭借《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角获得首届梅花奖,2019年,单雯又因同一出戏同一个角色获得同一个奖项的榜首殊荣,这也成就了戏剧界的一段传奇。
她还记得,张继青告诉她,在舞台上演杜丽娘,尤其是最后一场《离魂》,要唱得观众为你而哭,而不是你在台上掉眼泪。“如果在舞台上流眼泪的话,戏就脏了,而如果你能用声腔打动观众,那才是你的本事。”这句话,单雯一直记在心里。
不久前,单雯到张继青家里看望。当时,老师的精神状态还很好。“我们吃着东西聊着天。她和我说了接下来要努力的目标,谈论了舞台上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切都恍如昨日。送别老师后,单雯告诉自己,未来要坚守昆曲,把张老师的表演风格、声腔传承下去,延续她的舞台生命,让更多人爱上昆曲。
“张继青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对艺术的执著鼓舞着我们,她在艺术上的影响力只会与日俱增,这也是对我们‘后来者’的鞭策。”仪式现场,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鸿良在心底道了一句“一路好走”。在他看来,张继青是昆曲界的丰碑,她塑造的艺术高度值得时代铭记。
告别仪式的前一天,不少戏迷自发来到鼓楼泰康医院,送别张继青。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深深鞠躬,送上一束花,寄托哀思。
今年83岁的戏迷宋长铣和张继青是同岁,也是同乡。在他还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就爱上了戏曲,爱上了杜丽娘。由于退休前忙于科研工作,他没看过张继青的演出现场,但演出的电影、光盘录像,宋长铣一直珍藏。
“张继青可是昆曲‘皇后’啊,张三梦让多少人魂牵梦萦。太可惜了。”宋长铣长叹了一口气。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周伟业是戏迷,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戏曲。“6号下午三点左右,我正在学戏,听说了这个消息,非常震惊,恨自己没有早生十年,没机会亲眼看到张老师的表演。”周伟业遗憾地说,“现在,我正在学习京剧,可能永远达不到张老师如此之高的造诣,但我要学习她的认真做事、低调做人,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南京大学一名学生听戏多年,现在也正从事戏曲研究工作,得知这一消息后,她在网上吊唁厅为张继青献花,大师的过世让她思考良多。“这两年,老辈学人、艺术家皆有仙逝,学术文坛前辈也相继退休,感觉不仅是一个时代过去了,也是一个真正新旧‘断层’脱离的阶段,既有文化与社会双重的拉力,也有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述往事,思来者’的命题,在这个时代也有其独特意义。”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送别张继青先生后,兰苑似又响起了熟悉的《牡丹亭》吟唱之声。张继青虽已去往天国,但张三梦的艺术传奇永在。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徐春晖 高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