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加强文明乡风建设”部分,《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和美。江苏省文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团结引领全省文联系统灵活精准对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将“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有机结合,打通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为助力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书法导览、蓝晒体验、传拓讲座……连日来,由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激活文艺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艺术补丁’进基层”活动相继举行,为当地百姓献上文艺盛宴。

“文艺赋美乡村”是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苏州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探索实践,推动优质文艺资源下基层,将艺术实践与公共服务相结合,为百姓带去艺术美的享受,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艺力量。
传统文化激活发展动力
《小白船》《稻草人》《一粒种子》《快乐的人》《三棵银杏树》《多收了三五斗》……近日,一场书法体验活动正在甪直叶圣陶纪念馆举行,来自甪直星泽实验学校的二十余名学生在书法老师姚伟香的带领下走进叶圣陶纪念馆体验教室,书写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作品名,一横一竖彰显对先生的敬仰,一撇一捺体现对文化的传承。“我跟着姚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掌握了一些笔法。”四年级学生魏子涵娴熟地用正楷写好“小白船”三个字,“《小白船》是叶圣陶的首篇童话作品,也是一篇流传至今的经典幼儿文学作品,我非常喜欢。”现场,其他小学生也分别书写了自己喜爱的作品名称。

当天是周末,叶圣陶故居游人如织,不少游客也兴致盎然,纷纷加入书法体验活动中。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从小就喜欢文学和书法,叶圣陶先生的许多作品都看过。平时也会练练书法,今天来这里旅游,还过了把‘书法瘾’,很棒!”

“学习书法除了大量的练习技法外,还要开阔眼界。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下身边的‘宝藏’。”冬日晌午,温暖如许,在叶圣陶纪念馆书法碑廊,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何鹏正为一群书法爱好者导览。“这块墓志与其他碑刻不同,这块墓志的篆盖、撰文、书丹、刻石由四位名家合作而成,可见墓主人之尊贵。”在一块名为《清封一品夫人汪母马太夫人墓志铭》前,何鹏解读了墓志的书法价值,还细致深入地剖析了铭文的内容及其背后相关的故事。“这样的解读让人大开眼界,不仅学到了书法本身的知识,还学到了书法之外的历史文化知识,受益匪浅。”书法爱好者刘芹对这样的访碑活动发出由衷点赞。

苏州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个命名授牌的“中国书法名城”。近年来,苏州稳步推进书法名城建设,坚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书法教育、人才培养、精品创作、理论研究、服务群众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冷门”技艺走进街头巷尾
走进甪直江南文化园,以叶圣陶散文名篇《三颗银杏树》、水乡风景、叶圣陶遗墨“甪直”为元素的墙面设计,令人眼前一亮。

入口处,一场蓝晒体验活动吸引了数十位游客。“小朋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在体验老师的操作下,纸上的植物叶子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太神奇了,不用相机也能‘画’出图像!”小朋友们跃跃欲试,在体验老师的现场指导下,小朋友调制蓝晒液,用刷子蘸取混合好的蓝晒液均匀涂抹到纸上,风干后在上面放置自己喜欢的叶子、花瓣,上面压一块透明亚克力板,光照数分钟移去物品,冲洗、晾干,生成图像。

魔幻般的操作,让小朋友们感受了这项古典工艺的神奇,也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与自然的奇妙联结,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观察力,也让这门技艺绽放光芒。

“传拓是一门用纸和墨,以拓包从铸、刻器物上捶印其文字或图案的技术……”在距离甪直数十公里之外的张家港,一场主题为“用纸墨穿越时间的方法——碑帖传拓技艺”的讲座开讲,主讲者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沈峰枫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传拓技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让现场观众领略了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讲座结束,沈峰枫还示范了传拓过程,让这项“冷门”技艺为更多人知晓。“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技艺渐渐消失,需要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传拓艺术,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经典文化永远流传。”观众潘明说。
“艺术补丁”点亮百姓生活
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苏州为此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城市与乡间的肌理中,借助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等元素,以充满温情与创意的构思,将那些散落人间的非遗技艺和文化遗珠,以微小、灵动的方式,巧妙地嵌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老旧社区里斑驳的墙面,因一幅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壁画而重获新生;冰冷的市政设施,被绘上可爱的图案,变成了街角的惊喜;废弃的角落、产业园的缝隙,被巧妙地改造成“口袋公园”……如今,这些“艺术补丁”遍布苏州的街头巷尾,它们不但修复、激活和美化了公共空间,还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苏州,由“艺术补丁”衍生而来的各类文艺活动无处不在。书法、绘画、传拓、蓝晒等活动遍布各地,百姓在深度体验中感受苏州浓浓的文化氛围,也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感、自豪感与归属感。这些“艺术补丁”犹如一束束微光,正悄然点亮百姓的寻常生活。未来,苏州还将根据不同的群体需求,借力新技术建设更多艺术阵地,让生活在苏州这座“福气之城”的百姓更有福气。
投稿 | 苏州市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