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加强文明乡风建设”部分,《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和美。江苏省文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团结引领全省文联系统灵活精准对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将“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有机结合,打通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为助力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江阴市蒲市村以千亩稻田铺展乡野画卷,把供销社改造成“印象蒲市”创作区,原生态的“乡土写生带”,吸引了清华美院等高校学生社团驻村创作;宜兴市潼渚村的山水风光被古代的文人墨客归纳为“潼渚十景”,而今,无锡书画家们将其绘成了十幅水墨画卷;锡山区严家桥村抓住央视《山水间的家》流量密码,把锡剧发源地展示馆、乡村美术馆、景溪书屋等串成了“十分钟艺术圈”……

无锡的乡村在经历一场文艺赋能的美丽蝶变。市文联正广泛开展‘文艺润村’行动,与村结对,在社区挂牌艺术赋能驿站,将文艺力量深植乡村沃土,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双向发力,持续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乡村空间正被艺术激活。因为一批艺术家的进驻,江阴璜土村的老屋、田埂、村路都变成了会“说话”的风景。艺术家们就地取材,用木雕、鹅卵石、瓦罐等镶嵌墙壁,用蓑衣、斗笠、葫芦等装点屋檐,使小镇充满了艺术气息。艺术家领头人刘涛有着标志性的大胡子,小镇得名“胡子小镇”,吸引着市民游客前去打卡。

走进无锡(国家)软件园狮子座B栋一楼的吴里美术馆,粉色的墙壁让人眼前一亮,看着墙壁上悬挂的美术作品更是美的享受。“天天看代码,来美术馆逛逛,换换脑子,也换换心情。”在园区上班的小王就经常和同事到美术馆打卡。该馆由新吴区文联引导国资注入乡村闲置资产而建,为全市第一家文联、国资、乡村合作的美术馆,让闲置资源转化为了发展资本。

实施“文艺润村”,离不开人才的培育。在宜兴西望村,市文联指导实施的“青蓝结对工程”,促成了近400对师徒结对。每年,村里开展20余场紫砂公益培训班,培训3000余人次。如今,这里已孵化出400多家个人工作室,形成5个综合性产业基地、26个艺术创作团队,获得专技职称的乡土人才从不足40名增长到400多名。

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不是组织文艺家下基层展演、采风、创作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乡村持续得到文艺滋养,把文艺内化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市文联依托“太湖风”艺心为民点单系统,文艺辅导员们深入基层精准对接乡村需求。目前,市美协、书协、摄协等8个文艺家协会还与江阴红豆村、宜兴上坝村等8个村(社区)完成了结对签约。

“文艺润村”之道贵在融合创新、赋能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乡土文化也持续焕发新生。提起无锡梅村,人们便会联想到二胡。梅村也是著名的二胡之乡。如今,二胡文化在梅村有了新的呈现方式。二胡演奏家进驻梅村二胡产业园直播引流,园区销售二胡文创产品,还能学习二胡制作技艺。“我们打造了二胡文化体验文旅休闲游线路,产业园年均演出350场、接待游客80万人次,二胡及文创年销售额1.2亿元。”梅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正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彰显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实践证明,文艺可以是融入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可以是连接城乡资源的“纽带桥”。

当艺术扎根乡土,当文化赋能发展,乡村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希望。从璜土村的艺术聚落,到胡埭镇的状元文化,再到高塍镇的文体旅融合,无锡的乡村越来越有吸引力,网红村也不断涌现。随着我市“文艺润村”行动的全面开展,上演着一场又一场跨越城乡的文艺奔赴,不仅绘就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无锡乡村新景,更诠释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文艺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也必将在更多乡村大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