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吴元新:靛蓝人间布上美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9-07-29 10:18:00
在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蓝印花布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近几十年来,蓝印花布在生活中渐渐消失。在这朵民艺之花即将变成不可触及的回忆时,一些有识之士把它拾起并用心呵护起来,吴元新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40余年,现任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他收藏、抢救、研究、制作、创新,串起蓝印花布的完整传承链条,也使得这项古老技艺得以为更多人所知。近日,吴元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老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但现在不是这样了,传统手艺要活下来、活得好,就必须有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创意产品。蓝印花布来自于生活,还必须要回到生活。”

  ——专访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

  

  吴元新在制作蓝印花布

  

  四世同堂传承非遗

  

  吴元新关于蓝印花布的研究著作

  

  蓝艺家居饰品

  

  蓝印花布时尚产品

  

  蓝印花布壁挂《纺织图》

  在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蓝印花布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近几十年来,蓝印花布在生活中渐渐消失。在这朵民艺之花即将变成不可触及的回忆时,一些有识之士把它拾起并用心呵护起来,吴元新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40余年,现任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他收藏、抢救、研究、制作、创新,串起蓝印花布的完整传承链条,也使得这项古老技艺得以为更多人所知。近日,吴元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老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但现在不是这样了,传统手艺要活下来、活得好,就必须有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创意产品。蓝印花布来自于生活,还必须要回到生活。”

  蓝印花布今与昔

  关于蓝印花布,相信很多人都有些印象:蓝底白花,或者白底蓝花。它的图案往往简洁明快,意境却清雅含蓄。穿一件蓝印花布衣裳走人家,送一件蓝印花布手绢或头帕定情,可以说是农耕时代的一种时尚。不过,时过境迁,随着现代印染工业的兴起,新的生活方式席卷了社会,蓝印花布是否还有用武之地?在吴元新看来,蓝印花布是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美的创造,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关键是要为蓝印花布找到准确定位。

  ○中国艺术报: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蓝印花布,它过去有哪些使用场景?

  ●吴元新:蓝印花布实际上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或更早,从刻版、防染、印花这样一个完整的蓝印花布工艺来讲,它是南宋嘉定县安亭镇一位姓归的染坊业主发明的,后来在江苏、浙江、上海流传开来。蓝印花布主要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间,比如说被面、包袱布——走亲戚、回娘家就用这样有吉祥图案的包袱布,帐沿、蚊帐、服装、头巾、门帘、靠垫等,都用蓝印花布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小孩从生下来开始,包裹着的襁褓布、戴着的肚兜都是蓝印花布制成的;等要上学了,盖的被面要印上“状元及第”“三子夺魁”的纹样;结婚时,会盖上“麒麟送子”“年年有余”“和合二仙”“吉祥如意”图案的被面。这些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你年老了,子女送来一件“福寿双全”的被面、“仙鹤寿桃”的包袱布,帐帘都是“三星高照”“福寿延年”。蓝印花布陪伴了人的一生。

  ○中国艺术报:在当下的生活中,蓝印花布还适用吗?

  ●吴元新: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被面不用蓝印花布,改用现代印染的被套。包袱布原来都是走亲戚回娘家用的,现在大家都是用时尚的各种箱包,包括帐沿、床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变化了。蓝印花布原来的使用功能没有载体,所以我们现在需要把原来蓝印花布的一些优秀纹样用在当下的生活中间,比如说围巾、服装、包袋,从小钱包、小名片夹到大旅行箱,从小手帕到大的桌布都可以用蓝印花布做,以及领带、壁挂、鞋帽、装饰布等,都可以在吸收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同当代的时尚结合在一起,同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它重新通过新的设计又走进现代生活。

  生于蓝染之家

  吴元新出身蓝印花布“世家”,以振兴“蓝艺”为梦想,蓝与白构成了他人生的基本色彩,所以有人称他“蓝痴”,那随手携带一只蓝印花布手提袋的身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忆起少年时期的艰苦岁月时他说:“农闲时节,祖母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全家穿的衣裳全靠自己动手。我就是在蓝印花布的声声色色里长大的。”他所设计制作、并获1999年全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的蓝印花布壁挂《纺织图》便是他对祖辈生活的一种怀念。

  ○中国艺术报:作为一名传承人,您如何看待蓝印花布这门手艺?

  ●吴元新:我是从小在长辈的纺纱织布声中长大的,那时候在我的记忆中,就是奶奶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我们家的被面,包括生活中穿的衣服,都是先染纱后织布,就是色织布,我们叫色织土布。那时候姐姐出嫁,我母亲从她小时候就开始为她准备嫁妆,就是纺纱织布,到出嫁的时候,整箱子都是面料,她今后一辈子都用不完的面料。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间长大,我从小就对这种印染、这种图案有了很深的情感。现在,我的母亲92岁了,我和我的女儿女婿都在做蓝印花布,我的孙女现在已经7岁了,也会画画染染,做一些简单的蓝印花布手艺,我们四代人都在做蓝印花布的传承,所以我说现在很幸福。作为一个传承人,从父辈手上接过蓝印花布的技艺,又从专业院校里面不断学习设计理念,又从我的手上传到了女儿女婿和孙女手中,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蓝印花布氛围。有人说蓝颜色很单调,但我觉得蓝颜色是很丰富的,在我的眼里,它是五彩的,是很有美感的,蓝色是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美学、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艺术报:最早从事蓝印花布职业出于什么机缘?

  ●吴元新:1976年,我16岁,刚初中毕业,那时候随着国家外贸的发展,需要用民间工艺品换外汇,所以我们老家就组织了一批原来从事印染的小业主,建立了一个蓝印花布的作坊。我们那时候叫它染布店,既可以帮群众来料印染加工,也可以做出口蓝印花布的技艺。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很好玩的事,可以染色,可以纺线,可以织布,看着棉花纺成线、织成布、再染成花布,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感到特别神奇,所以招人的时候,我就第一个报名进了染坊。进入染坊以后,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玩,没有想象的这么神奇,天天洗布、天天染布、天天晒布,天天同花型、布和水打交道,实际上也是很枯燥无味的。当时也还小嘛,就想要改行,后来我母亲就劝我,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门手艺一辈子能够生存。母亲鼓励我说:“你要坚持下去,你可能还没有领悟这门技艺。”后来当我真正学下去的时候,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染坊、最后一个出来,后来被评为了染布能手。进入染布的世界以后,人虽然很寂寞,但在辛苦中间,内心是快乐的。

  做好研究和社会传承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吴元新在时任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的鼓励下,设想要通过不留遗漏的地毯式普查,对所有地区的蓝印花布从纹样到形式、制作工具、材料、程序等相关内容进行立档。尽管也有观点认为,在当前社会生活快速转型期间,传统染织技艺的瓦解与濒危势所必然,但通过这样一种努力,以一部科学的蓝印花布档案为基础,却可以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进而系统整体地修复和再现中华民族的印染艺术。

  ○中国艺术报:《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项目目前进行到什么程度?

  ●吴元新:在冯骥才先生的关心和中国民协的支持下,《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已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南通卷和湖南卷已基本完成编纂工作,其他包括山东卷、浙江卷、东北卷等正在抓紧编写。我们计划用10年的时间出版20卷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把蓝印花布主产区的优秀蓝印花布收集起来整理出版,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富而宝贵的文化档案。这个工程完成以后,人们能够从中看到蓝印花布千百年来传承的吉祥纹样、传承的脉络、工艺的演变及其生活中的应用等。这也是我今后10年做的一项主要工作。

  ○中国艺术报:对当代服饰设计来说,蓝印花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吴元新:是的,社会上很多服装企业也在寻求这样一种工艺技艺,用于现在的服饰设计。茵曼、生活在左、依文、芝禾、上下等品牌都来我们博物馆考察交流,与我们谈相关的合作项目,有的还派设计师专程来学习蓝印花布的工艺,要把它优秀的图案、经典的纹样融入现代的创意设计中。我们在社会传承方面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组织蓝印花布技艺培训班,传播蓝印花布文化,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把优秀的传统基因用在我们现代的服饰上面。现在打开很多服装企业品牌网站,他们就有蓝印花布,以及蜡染、扎染、夹染,都融入了现代生活。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纹样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库,在美化当代生活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收集是为了分享

  对散落在民间的蓝印花布进行收集保护,是吴元新的一个心结。他说,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出生的那些老人手里还藏有最后一批古老的蓝印花布,但他们都已是八九十岁高龄,随时都可能故去。这些老人甚至自己都记不清箱子底还藏有多少块蓝印花布。老人一旦故去,做子女的很可能就按照习俗把这些布烧祭掉。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吴元新不但是守望者,同时也是奔走者,经过多年跋涉,吴元新积累起相当规模的蓝印花布纹样,说起那些收藏的珍品,他如数家珍:龙凤呈祥、状元及第、鲤鱼跳龙门、喜上“梅”梢、松鹤同春、麒麟送子……

  ○中国艺术报:您收集蓝印花布的初衷是什么?现在有多少藏品?

  ●吴元新:现在蓝印花布博物馆的藏品有38000多件,有10万多个纹样,我们正在进行整理、分类、编号。作为一个蓝印花布传承人,我不仅要把技艺传承好,还要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整理好、收集好、保护好,这也是传承人的重要责任。最开始,我到南通启东的印染厂以后,跟着师傅到乡下去收集纹样,这个收集是为了满足那时候日本客商的订货。因为日本人订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纹样,我们自己的信息量很少,纹样不多,所以就从民间寻找优秀纹样,用拷贝纸把纹样描下来,把布收集进来,再重新设计纹样出口日本。随着收集的布料越来越多,我就感觉到,要把这些优秀的传统纹样进行分类整理编号。当时经过了为蓝印花布产品出口而去民间寻找图案设计新花样,变为后来主动、自觉地去抢救保护散落在民间的蓝印花布。

  ○中国艺术报:在收集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故事?

  ●吴元新:那时候我们先从南通开始,到整个江苏,逐渐到上海、浙江、山东、山西、湖南、湖北等。刚刚收的时候,在启东的一位老奶奶家里,正好看到她把以前箱子底下老东西拿出来晒,有她小时候穿的蓝印花布棉袄,有她出嫁时候的枕头——同刺绣结合起来的,有她出嫁时候的被面、包袱布。我们感到特别惊喜,老人把她出嫁时候的东西保护得这么好,特别是那件枕头,枕顶是方的,刺绣的,整个枕头面是蓝印花布的,这样一种刺绣同蓝印花布跨界结合的物品在民间比较少见。所以我就拿在手上仔细地看,这个老人家从屋里出来以后就说,“哎呀,你不能碰,这个是我母亲给我的陪嫁”,她出嫁的时候,一共做了两个枕头,一个是蓝底白花同刺绣结合起来,一个是白底蓝花同刺绣结合起来,上面是梅兰竹菊,象征着四季幸福、四季恩爱。她后来告诉我们说,另外一个白底蓝花的枕头,她丈夫去年过世了,已经给他“带走”了,这个她“走”的时候也要“带走”。我当时一听就很着急,后来就做工作,能不能收藏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她认为这个是出嫁时候的陪嫁,一定要百年以后“带走”。“带走”就意味着又一件优秀的作品消失了。我后来做她儿子、女儿的工作,做她孙子的工作,跑到她家里有八九次。我告诉她,你如果一个人“带走”的话可能就是你一个人知道,如果留在我们博物馆的话,今后可以有千千万万个人能够知道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经过她的孙子、儿子做她的工作,这件刺绣同蓝印花布结合的枕头终于得以收藏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有次我们到浙江去收集蓝印花布,遇到一位老人家,她的蓝印花布被面是“状元及第”,她就说我这个是宝贝,我们这一代人、下面一代人都没有考取“状元”,没有考取“秀才”,现在希望后人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这种美好的愿望一直藏在她的心底,她希望把这条被面藏在箱子底下,让这种愿望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第二年,她的孙子考取了大学,我们再去收就成功了。

  像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时候,我们第一次去收集,还不愿意给我们,第二次去的时候老人就过世了,老人留下来的蓝印花布被面、包袱布被一起烧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烧祭给老人就是对老人的孝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大量优秀纹样,就这样随着老人的过世而消失。作为一个传承人,我也有责任去保护先人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所以我们收集做到哪里,就把蓝印花布的保护和宣传做到哪里。有的人说这个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自己还要留,我觉得这样也很好,无论是收藏在博物馆还是他们自己留下来,都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

  人们对民间印染审美观念的改变让吴元新意识到,传统的蓝印花布制品已经不尽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了,为此,他针对现代家居生活设计开发了一系列蓝印花布产品,以及各种时尚手袋、玩具。蓝印花布由单面印花发展为双面印花,单色发展成双色,窄幅布发展成宽幅布,纯棉发展成真丝、绵绸等多种面料。他培养青年一代传承人,开发“元新蓝”时尚品牌,希望唤起人们对这项传统手艺的审美情趣,让蓝印花布再次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艺术报:如何看待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承?

  ●吴元新:原来只把技艺做好就可以生活,现在不仅是技艺做好,还要培养传承人,还要不断地创新设计,要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我们两代人对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作为一个传承人,对女儿女婿的要求就是,像放风筝一样,传统这根线是要拉的,我怕他们一放开就把很多优秀的传统技艺放弃了。我们这代人对传统纹样、对传统蓝印花布有很深的情感,因为我们生下来盖的是蓝印花布被面,看到长辈们还戴着蓝印花布的头巾,还在用蓝印花布的包袱布。现代社会,花花世界,什么都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一直要求女儿女婿做蓝印花布设计时,要更多地去吸收传统的精髓,然后再拓展、再创新。相对于年轻人来讲,我们更传统一点,他们对现代、对时尚更有想法,我希望他们能够抓住传统,掌握精湛的传统技艺后再做设计,就像高楼大厦把基础打好了,再盖多少层都没事。所以我说,要拉着传统这根线,这根线暂时还不能放。

  ○中国艺术报: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吴元新:我一直讲,没有创新,就没有现代的生活。作为一个传承人,我现在是一手是传统,一手是现代;一手是作坊,一手是院校。从染坊到学校,再从学校到染坊。只有不断地适应现代的社会,不断地适应百姓的需求,不断地适应当代设计的需求,传承才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传承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的传统技艺才能得以活态传承。

  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谈起蓝印花布,吴元新念念不忘韩美林、冯骥才等文化名家的鼓励和支持。自2004年来,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多次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韩美林亲自教设计、画纹样,将十二生肖、天书、岩画、数字等元素大胆运用于蓝印花布,为沉寂已久的蓝印花布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冯骥才是蓝印花布的热烈“拥趸”,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专门开辟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分馆,并在各种场合为蓝印花布鼓与呼,鼓励吴元新把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下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

  ○中国艺术报:韩美林、冯骥才二位先生对蓝印花布有着怎样的期待?

  ●吴元新:我们同韩美林先生合作已经很多年了,前几年韩美林先生举办世界巡展,无论是在法国、意大利、韩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还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银川的韩美林艺术馆,每次展览都能看到蓝印花布。他说,蓝印花布是以前老百姓最常用、最普通、最朴素的一种生活用品,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有这样一种责任把我们优秀的东西留下来。

  我也非常感谢冯骥才先生对我们的关心支持,冯骥才先生第一次到我们蓝印花布博物馆考察是2004年,他看到了我的收藏,就很激动,问我现在是什么职称,我说我没有任何职称,他就很惊讶,说你怎么能够坚持到现在的,我说我就是喜欢,就是对蓝印花布的这样一种情感。所以他走之前就给我们馆题词“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馆中看”。后来我和女儿去拜访他,他为了鼓励我们做好家庭传承,又写了题词“手承心承手,人传艺传人”,出门的时候他就同我讲,“元新,希望你能够把蓝印花布的技艺做下去,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保护好”“希望你能够在地球上划一条痕,一百年以后,人家还能够记得你吴元新做了蓝印花布技艺传承和保护这样一件事情”。

2024
2024年江苏省文联系统迎春大展
2023
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江苏省第九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览于南通美术馆华丽启幕。这是江苏美术新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术新人表达艺术理想的一场视觉盛宴。
2023
2023年4月28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协、淮安市委宣传部主办,淮安市文广旅局、淮安市文联承办的“首届江苏综合美术大展”在淮安市美术馆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