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程娇龙 | 高山仰止
——明德模范系列作品创作手记
2019-12-30 10:54:00
在我被明德模范事迹所震动心灵的同时,读书班第一天的晚上,水家跃书记给我们“名师带徒”计划的学员们开了一个座谈会,听取我们关于最近的学习情况、老师指导情况的汇报,收集我们对于计划的相关意见与建议。我在会上听到不同艺术门类的老师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成果,讲述自己老师的点滴,心中很有感触。这样我联想到在采风中,与来自各个不同或相同艺术门类的老师们交流的过往,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宝贵知识。我想,我总该有办法向各位老师们一样,为大家做些“写春联”以外的事。

  我是个喜欢“命题创作”的古怪人,写书法时自由挥洒当然快意,但我对于“写什么“更感兴趣。什么样的展览主题,配搭什么样的书写内容,用什么形式展现,将这些林林总总配搭合适,思考的过程和书写的过程一样令我兴致盎然。因此,当我接到“名师带徒”计划年度考评的通知时,我又陷入了这样“写什么”的思考当中。

  平心而论,这是我研究生毕业展之后收到的最难“命题”,但正是因为难,而让我更加兴致高涨。彼时,我刚刚参加了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2019年度采风,回到南京才几天。我比对着自己的学徒计划,看着刚刚出炉、记录采风感想所写的《青甘九首》系列,有了一个 “大计划”。我下定决心,要创作一个能展现我“书法学习成果”的宏大系列。于是,从接到通知的八月份起,我就开始积极选择纸张,创作小稿,初稿,成品也备好了好几个样式,甚至已经和刘灿铭老师约好了国庆后看成稿,请他提意见。

  虽然前期创作一直比较顺利,但是我心中总觉得这次“命题”我答的并不好。我的创作与采风有关,但是在采风中我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心中没有解决,因此总觉得这个“答卷”并不算做完了。而“答卷”未完,对我这样学生中古怪的“笨鸟”来说,可以算是人生“事故”的现场。

  起因是在采风进行到嘉峪关的时候,我因读书时研究简牍帛书,所以怀着极大的热情,一股脑儿的向刘旭东书记介绍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玉门花海武帝遗诏觚”,滔滔不绝的堪比路边推销的架势。刘书记当时听得很认真,也没有打断我,只是在我讲完之后再逐条跟我确定相关的专有名词与细节,耐心的把他的理解反复跟我讲,以确保他明白了我所说的内容。谈至最后,当我确认他理解无误后,他对我说:“你日后跟人家介绍,要将事情讲的分明,来龙去脉讲得清楚。不然旁人是很难理解的。”当时刘书记说这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

  熟悉我的老师朋友都知道我是个话痨,大家饱受我喋喋不休之苦,就连刘老师也“忍受”过我不停发议论三四个小时的“煎熬”。但我从没考虑过,我满怀热情讲的这些专业知识,听众是否听懂了;这些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是否真正被传播了。可当时我转念一想,平日里交谈的大部分是同道,应当也不难明白的。可是到了最后一天总结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并不在此。

  在青海的最后一天,刘书记与我们谈书法时说:”书法家怎么样算写的好,我说不好。但是书法家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在书法之外做功课。你看,即使是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又有谁是仅仅靠书法一门写的好呢?也是有他的主业的。“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的同时,心中有了一个新的问题:怎么样写书法才算是为人民服务呢?

  古代的书论里没有讲过这个问题,学校的课本没有教过这个问题,古代大书法家们也没可以参考的相关事迹。尽管我也跟随单位经常参加“警民共建”、“文化惠民”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但这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我不做这项工作了,就不能再服务人民了吗?书法家总该有一种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为人民服务。

  我一边心有“疑问”,一边耕耘我的“大计划”时,接到了“第23期全省文艺家读书班”活动的通知。我去报到时还不忘卷着我未完成的作品,准备晚上继续用功。但是这次读书班的学习彻底颠覆了我的“大计划”。

  在读书班上,我观看了五位明德模范的事迹,听了两位明德模范陈德林老师和吕少明老师的报告。突然之间,那个在我心中“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有了一个答案。五位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人生际遇的明德模范们,事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无论在多么严酷苛刻的条件下、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行业状态与前景,都始终坚忍不拔的锤炼专业技能、进行专业创新、培养专业受众、扩大专业影响;在功成名就之后,薪火相传,培养人才,营造健康良好的专业氛围,尽己所能的利用专业帮助更多的人,以专业为载体传播民族文化精神。“为人民服务”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却需要一个艺术家用一生磨砺自己的技艺,比普通人付出更多、放弃更多、奉献更多。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正是因为有像五位明德模范这样的人民艺术家们,才能将传统艺术取精华去糟粕;才能把原本属于特权阶级的艺术普及;才有了我们今日文艺事业的繁荣进步。

  在我被明德模范事迹所震动心灵的同时,读书班第一天的晚上,水家跃书记给我们“名师带徒”计划的学员们开了一个座谈会,听取我们关于最近的学习情况、老师指导情况的汇报,收集我们对于计划的相关意见与建议。我在会上听到不同艺术门类的老师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成果,讲述自己老师的点滴,心中很有感触。这样我联想到在采风中,与来自各个不同或相同艺术门类的老师们交流的过往,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宝贵知识。我想,我总该有办法向各位老师们一样,为大家做些“写春联”以外的事。

  辗转思索了一夜,我突然有了灵感,决定放弃那个“大计划”,重新开始。我要创作一组向五位明德模范表达敬意的作品。我向刘老师汇报了要推翻我原来计划的想法,得到了他的支持。于是,国庆节假期中,我就开始了新的创作历程。

  

  我拟定了创作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各一首,撰对联一幅。确定了创作体裁后,我完成的第一首就是关于陈德林老师的五言绝句。在听他讲事迹的时候,我心中便感叹“此叟生痴骨!”这句一直在我心中,当即就拿来做首句。但后面我便开始犯难。陈德林老师的事迹中有诸多值得提及的闪光点,如何取舍,心中难以抉择。最后以他拿出养老钱弥补资金不足,拍摄了淮剧史上首部彩色戏曲故事片《腊月雷》的事迹与十二年中大大小小进行了六次手术的经历作为切入点。以《诗经》“殷其雷”化入其《腊月雷》,振其壮举之声,以鑐铁锻造之意,喻他面对命运的百折不挠,彰其坚韧之志。以他“小车只管推”的精神做结语,赋诗记之:

  此叟生痴骨,殷其腊月雷。

  六刀鑐铁汉,只管小车推。

  因此,在创作的时候,我也特别选择了相对雄强厚重的汉碑作为取法对象。这幅八尺整张的作品也是五幅作品中最大的。第一次成稿后,我心中的有些小小的遗憾,觉得20个字对于陈德林老师的事迹来说,还是显得单薄。还是刘灿铭老师提出了修改意见,让我将原本字的间距缩短,多留出一部分以帛书小字书写陈德林老师的主要事迹。在内容上是对诗作的补充,在书法的视觉上来说,有了疏密、刚柔的对比。我因此重做了一稿,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第二首完成的是关于黄素嘉老师的诗。她的事迹中,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川妹子,是革命部队收留了我。军队就是我的家,江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江苏充满着深情。”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黄老师出生在四川,动荡的时代是革命队伍给予了她新生。因而,她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丰收歌》和《水乡送粮》都诞生于人民生活,参加了大型革命史诗《东方红》大歌舞的排练演出,以及大型歌舞《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排练、演出与电影拍摄,是当时全军唯一参加两部国家组织的大歌舞的女编导,参加歌颂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大歌舞《灯塔颂》,顶着40度高烧依然赴北京工作。我借宋人吕陶《南山有嘉木一首赠友人》的诗意为灵感,以黄素嘉老师少年经历,为人民群众舞蹈的事迹,取其代表作品《丰收歌》《灯塔颂》《东方红》《长城之歌》作为代表元素,赋诗曰:

  蜀地有嘉木,修条拂碧空。

  丰收重稼穑,灯塔属英雄。

  会踏长城影,相迎旭日红。

  平生舞蹈意,只在礼农工。

  在书写上,也选择捕捉汉隶中有趣味的结构,并将之在书写中相互呼应,以对应黄素嘉老师艺术的灵动与其性格的坚毅。另外,还特别将借鉴了碑版题额的样式,将落款放在了作品的最上方。

  

  第三首完成的是关于雷建功老师的。我本身就是个乐盲,对于乐器更是一窍不通。雷老师的事迹标题是“让农村娃登上世界舞台”,第一眼看就在我心中形成了反差印象。以我对“笙”这种乐器粗浅的认知,基本都来自各种古代宫廷乐队的表述;了解的典故也大多出没在《尚书》《诗经》之类的典籍中,笙在我的印象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农村娃并无关联。但是,看完了雷老师的事迹,我惊讶于他能将这种寻常人印象中高在玉虚的高雅器乐如此活化。他把名不见经传、不足30人的南京民族乐团搞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播。退休后在帮助农村孩子的基础上,让他们与民乐共同走向世界。他成为了天空与大地的桥梁,让民乐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推广的载体。因而赋诗曰:

  自古笙歌绕玉虚,何曾谪降草门闾。

  大雷平地一声起,赢得柏林氓乐誉。

  在书写中,参考雷建功老师的相关事迹,我以秦诏版为蓝本,佐砖文为调剂。秦诏版内容为始皇诏书,制成诏版后文字比标准的秦刻石生动自然。始皇诏书以此通传天下。在章法上反复尝试,最终以所见南京城墙砖拓片为灵感,将书写主体分别贴近纸张两侧,在中间落款的形式,纸张宽度也较之寻常作品窄,与取法文字形成呼应。

  

  诗作最后选择以七律书写张继青老师的事迹,实属有点私心。我是个极其业余的昆曲爱好者,不太忙的时候,周六也是兰苑常客。只是我寻常最爱的倒不是《牡丹亭》这样才子佳人的故事,反而是喜欢看诸如《狮吼记跪池》之类的喜剧,或者《白罗衫》之类的伦理戏。因此对于我这样的菜鸟爱好者来说,要写张继青老师,既期待又紧张。开头重写了三四次,都作废了。这么反复琢磨了几天,某天午睡后,突然灵光乍现。张继青老师有“张三梦”的美称,《惊梦》《寻梦》的唱词中都有对古人诗的化用,我何不就以此开头?

  我找出唱词的文本,思索对比后,终于选定了《寻梦》中“武陵何处访仙郎(释皎然诗句)”和《惊梦》中“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诗句)”两句做首联。借颔联与颈联的对仗,描述了张老师传承昆曲、走南闯北演出的经历,尾联以其摘得梅花奖、传承“三梦”、传承昆曲的成就做结。赋诗曰:

  武陵何处访仙郎,春望逍遥出画堂。

  姹紫嫣红千遍唱,浅清深碧万村航。

  牡丹亭里真情意,柯烂山中苦凤凰。

  雅乐百年承三梦,梅花摘得冷寒香。

  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以帛书为取法基础,保留其飘逸婉转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稳定性,在章法上也选取了最传统的样式,只是在书写的时候用了两张略微瘦长的纸分别书写,再以略浅一度的宣纸作为组合的“界”,让它在视觉上看起来像是一张整纸,靠近了便能发现分别。原本作为“界”的纸,我选择了比较夺人眼球的“跳”色。但是在征求刘灿铭老师意见的时候,他认为昆曲为雅乐,婉转含蓄,用“跳”色对于整个作品的风格和内容来说都是一种冲突。最终作品以沉静、含蓄又端庄、柔美的形式呈现。

  

  最后才完成吕少明老师对联的撰写,这是因为他在作报告时,相声表演艺术家的深厚功底让我觉得在他的口才下,写什么都有点贫乏。在我的认知中,相声是北方的曲艺形式。吕老师的报告不但讲述了他少年时代痴迷相声,13岁就不顾家人反对考入南京市曲艺团,还讲述了在南方发展和传播相声的不易。更可贵的是,吕老师始终坚持相声要不媚俗,坚持相声虽然是草根艺术,但是接地气不等于恶俗。这在如今相声界一些演员屡次使用“三俗”包袱,甚至调侃民族伤痛引发舆论一片哗然的情况下,更是一股清流。因此,前后撰写了几幅对联都觉得还欠缺些什么。我念了几遍吕老师的名字后,心想若以吕老师的名字为藏头撰联,岂不有趣又有意义。寻常人念名字从左至右,加之对联格律所限,便以“明”为上联第一个字,以示其相声艺术清新高雅,为人明德守正。以“少”为下联第一个字,述其一生自少时起便为相声事业做出的贡献。撰联为:

  明传北曲歌千里

  少继南音乐万家

  在字体选择上,特别选择了南方楚系文字的字形,但未依照楚简的横扁取势创作,而用楚系金文将文字拉长取竖式的样式,但又不至于过分瘦长。这是为了融合些许秦系文字的特点,以增强单个字在对联中个体的稳定性。楚系之浪漫瑰丽,逸趣横生是吕少明老师相声艺术的写照;秦系之朴实厚重是吕老师精神品德的倒影。楚系与秦系的融合是南北的融合,吕少明老师以北方曲艺而获“江南笑星”的美称,成为“江南张派相声”的代表性传承人,亦是南北融合。书毕于上联册题对联内容,下联落款,用传统书写对联的形式。正合我心中想为吕老师所书。

  这一系列五幅作品完成,突然之间心中十分轻松愉快。不但这份“命题创作”完成的畅快淋漓,更是解开了我心头的难题。当前的时代,是书法史从未有过的时代。社会环境繁荣稳定、书法资源丰富易得,传世碑帖大众可见、书写用具普及平价。书法家的阶级不再局限,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更加多样包容。作为一个年轻的书法学习者、书法工作者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度过一生,才能度过不辜负这个时代。但是这次命题创作后,我突然想到曾经看过《林散之年谱》的一个条目:“1949年,在江上草堂。见人民政府干部廉正清明,与民共甘苦,深为感动,谓人曰:‘中华振兴有望矣。’”短短七个字,林老振奋之心跃然纸上。林老一生技艺超群但却甘于寂寞;为人民生计殚精竭虑;为外交事业屡立功勋。正是有这样的振奋之心,他闻名遐迩却仍虚怀若谷,他笔下诗文作品多是对人民生活的描绘,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认识,对国家民族的深切期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正是我此次创作的所思所感。各位艺术家前辈珠玉在前,见贤思齐,我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书法工作者,而到底该如何“为人民服务”,则需要像各位前辈一样,用一生的努力、刻苦、勤奋与奉献来回答。

2024
2024年江苏省文联系统迎春大展
2023
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江苏省第九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览于南通美术馆华丽启幕。这是江苏美术新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术新人表达艺术理想的一场视觉盛宴。
2023
2023年4月28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协、淮安市委宣传部主办,淮安市文广旅局、淮安市文联承办的“首届江苏综合美术大展”在淮安市美术馆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