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主办的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大型音乐作品会演——无锡市民族乐团民族交响音画《梦华江南》在扬州市音乐厅上演。江苏网络文艺观察邀请多位博士生展开评论,以飨读者。
邂逅江南烟雨 寻获梦中水乡
张晓梦
南京艺术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水乡盛景、如画江山。有着几千年深厚积淀的江南文化,无疑是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绝佳题材。上篇“吴风梅韵”中,首曲民族管弦乐《大运之河》,以大写意、分段描绘的创作构思,将“和谐共生、合作双赢、开放包容”的大运河文化融入主旋律之中。乐曲选取无锡代表性特色音调进行创作,构思立意精巧,旋律工整回旋,以不同的速度对比和跳跃的音型,将“仲夏之夜,清风徐来,杨柳依依,水波荡漾”的场景娓娓道来。“冬悄然而至,叹息着离别,雪飘然而下,唯有一束红梅凌寒独自开。”徐坚强曲下的梅则不同。民族管弦乐《梅之韵》具有中国传统吉祥、喜气之鸿运和美感,用独有的“旧城区改造作曲法”,将锡剧原始唱腔的基调和韵味完整保留,通过合理的“破坏”“改造”“融合”,完美呈现一场听觉盛宴,使观众既能感受到江南民间音乐的原始韵味,又可体会到作曲家个性化的艺术手段。“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梁溪音诗》以曲笛、柳琴、扬琴、琵琶、中阮等乐器开篇,旋律流畅、婉转,乐曲采用流畅多变的节奏,对景观进行了音画式的描绘,“清辞新曲,如玉如兰”,此曲勾画了江南吴地精神风貌,展现了出无锡古今文化交相辉映的盛景。《梁溪音诗》仍有绕梁余音,《吴风鼓乐》又已登场。此曲以无锡民歌和锡剧唱腔的音乐元素为基础改编而成。乐曲轻巧活泼,乐器形式运用新颖、富有创造性,在打击乐的协同下,整体声部逐渐趋向变强,音响激烈,层层递进,“鼓”出了江南风景与民间风情。
碧水辽阔,烟波浩淼,峰峦隐现,气象万千。听完下篇“瑰丽太湖”,定会对无锡“怦然心动”,对脚下的温山软水生出无数缱绻的眷恋。二胡弦风起,清听湖光万象,《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由“湖光山色”“崇安故里”“温情似水”“运河风貌”“梁溪新颜”“美哉太湖”等段落组成,融合江南民歌旋律元素,描绘太湖旖旎风光。此曲以二胡为作品主色,多用滑音等技法,并在伴奏上选择大量音域跨度大的旋律共同配合,使音响效果充满张力,让人身临其境,一起探索无锡与“水”的情缘。终章《梦华江南》围绕“太湖水韵”这一主题,以“太湖日出”“太湖民居”“太湖之夜”“太湖春潮”为子篇章,整首作品所呈现的音乐氛围是轻快且鲜活的,所使用音乐材料集中并以多种形态贯穿作品始终,同时,作曲家利用各声部乐器不同特点,对主题旋律进行了充分的展开与表现。结尾处不同乐器相互配合,持续长音、特定节奏的反复使用及对高音有力地保持,使全场气氛达到高潮。此曲将太湖平山远水、优美风光尽收其中,江山如画、时代新貌近在眼前,展现了江南丝竹音乐的独特魅力与多样性。
“进一步是喧闹都市,退一步是静谧山野”。整场音乐会是将无锡历史文化与音乐创作表演融为一体、将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文化主题相结合的一次成功演绎,打造了一个创新、独特、沉浸式体验新场景,观众在欣赏民族音乐不断追求的多元和新颖时,深入反思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人文精神,为每一位观众带去深入心灵的共鸣与感动。远道而来的广大乐迷醉情于太湖山水、人文之间,对无锡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发展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成功打造了一张更具代表性的“无锡城市名片”。如今,我们更需要建立文化自信,以母语叙事,让“国乐”接轨世界,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更好、更快的发展。
梦里江南知多少
曹贝琴
南京艺术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国古代音乐史。
《梦华江南》音乐会由上篇“吴风梅韵”和下篇“瑰丽太湖”构成。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上篇是以运河为始,进而描摹梅花之韵、畅谈梁溪美景,又以吴地鼓乐为篇章曲目之终;下篇是以太湖为其点睛之笔,先是以二胡之声,颂太湖风光,再以民族管弦乐的浪漫语汇,描绘太湖新貌。这样的曲目安排不仅极具江南特色,亦是在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双重表述下,描绘锡城的时代风貌,以此便足见主创团队的精妙构思。
在临响曲目之时,亦有无数惊喜收获。本场音乐会六首作品均采用江苏民歌《无锡景》或锡剧音乐元素,便是惊喜之一。例如《梁溪音诗》采用《无锡景》为乐曲主题之变奏,再由琵琶、扬琴、中阮作为错位的旋律伴奏织体,大阮和古筝作为节奏织体,共同绘制出一幅梁溪的印象素描。又如《吴风古乐》在乐曲主题的伴奏声部采用类似锡剧伴奏帮腔的技法特征,伴奏的速度依乐曲所表达的情绪而定,有效使点状音符变成线状旋律,以达到点线合一的衬托效果,表现出江南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其次,从作品的表现力来看,四首作品对和声、结构以及音乐语汇的探索亦是本场音乐会的亮点之一。如乐曲《梅之韵》便是采用曲作者自己创建的“旧城区改造作曲法”创作而成,本曲大胆使用低声部半音式的和声进行与中国传统音乐主题的并置,在作曲家的精妙构思下,挖掘民族乐器在音色上的表现力,对中国传统音乐主题中的“韵味”进行个人风格的诠释。此外,六首作品在对江南主题的描绘方面,亦可引出每个人心中对江南的不同回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无论是别具水乡特色的古运河,还是秀丽的梁溪之景,亦或旖旎的太湖风光,皆是独属于每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以及听众心中深藏的江南“记忆”。在“吴风梅韵”与“瑰丽太湖”的接连演绎下,指挥家、演奏家们尽情挥洒心中情愫,在丝竹乐声引起的共鸣中,每个人的个体记忆随之升华,听者、乐者一同走进这场集体记忆中,梦回中华民族记忆中的江南盛景。
无锡民族乐团为契合曲目需求,有意改换乐队编制的排列方式,将低音提琴组与弓弦、弹拨组的左右顺序调换,从视听效果看来,此举不仅较为大胆创新,体现了指挥家和乐团成员对音乐的极致追求,亦侧面反映出整个演出团体的高水准与高素养。在当代青年指挥家孙鹏的引领下,乐团成员相互倾听,相互尊重,各声部宛如一个整体,在音乐的快慢转换之间,都仿佛是在以同一个“声音”进行“诉说”。而二胡演奏家宋雨珊更是以极具张力的表演方式,演奏出赞美无锡、歌唱太湖的抒情音画,是整场音乐会的一抹亮色。无锡民族乐团通过一曲又一曲的精彩演绎,拉进了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距离,将中国传统音乐送入了“高雅之堂”的同时,也让严肃音乐充满了民间“日常”的生活气息,做到了艺术性和通俗性的完美平衡,方能激活埋藏于心底的江南记忆,为听众呈现出绝妙的音画盛宴。
吴风梅韵皆新意,梦华江南是旧香
武晓辉
南京艺术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音乐史论。
本场音乐会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创团队对“吴风梅韵”核心内容的提炼,作品重新挖掘整合江南丝竹、无锡民歌、锡剧、苏南吹打等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文化元素,从音乐的独特角度对“吴风”进行深度解读和全新诠释,创新形成以对吴韵文化理念的诠释为明线、对新时代的讴歌为暗线的“双层结构”,呈现出一部礼赞时代的大型民族音乐“华章”。比如:《梅之韵》用锡剧的素材,把锡剧中的旋律变奏延伸了,这种表述会感觉有点抽象,但是很有画面感,作曲家大胆采用了低声部半音式的和声进行与中国传统音乐主题的并置,大胆地在传统和声上进行了突破,同时也在音响和结构等方面对原有中国传统音乐风格进行了大量的改造,探索了高音笙的极高音域的表现力。但是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主题中的“韵味”,在现代中国传统管弦乐上进行了一定的突破和个人风格的诠释。又如:《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作品一改传统协奏曲双呈示部的形式,运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式的音乐结构组织音乐主题的发展,乐曲的各个部分在内容上形成对比,在形式上却相近。作品的主题采用《无锡景》和江南民歌的旋律元素以及无锡的锡剧曲调特点,综合当代作曲技法融合创作而成,由《湖光山色》《崇安故里》《温情似水》《运河风貌》《梁溪新颜》《美哉太湖》等音乐段落组成,层层推进音乐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上的优势和西方音乐和声理论的特点,组成一首赞美无锡、歌唱太湖的抒情音画。作曲家王建民谈道:“江南的音调是比较委婉的,柔情有余奔放不足,如果我始终在这里面做文章,很可能写不出比较新的感觉,所以我就尽可能的希望它既有江南特色,又带有阳光奔放一些的感觉,而用太湖来写,相对宽泛,用‘风情’来命名,也不那么具象,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感受。”在素材方面,《太湖风情》中也用了《无锡景》的素材,但并非是民歌的旋律完整出现,而是用了其中一些音调,包括中部的欢快的变奏。另外,无锡很有特色的锡剧,在这部作品里也有呈现,但是经过特殊处理后的呈现,以此唤起一种回忆。素材方面还有无锡籍二胡一代宗师阿炳的经典之作“二泉映月”的一些主题动机,同样代表了无锡的一种风格,是带有一些沧桑感的音调。所有的这些音调都不是简单照搬呈现,而是经过深加工的一种转化,不是固有印象中的江南风情,作曲家希望传达出的感受是广阔而奋进的,是一种赞叹、颂歌式的。
民族交响音画《梦华江南》是一场极富视听的音乐盛宴,更是一次文化探索,是将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文化主题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吴风梅韵皆新意,梦华江南是旧香”,如江南民歌《无锡景》几乎在每一首曲目中都出现,相同之处是“吴文化”的内在思想没有改变,不同的是形式,作曲家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手法去解读无锡的风土人情,通过配器、音乐语言等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视听体验。又如乐队编制依据乐曲和指挥的要求,打破常规,临时调整弓弦类、弹拨类、低音提琴组的排列与固定位置,这一系列的成功尝试,侧面反映出《梦华江南》主创团队对“吴风梅韵”主题的凝练和对江南区域文化再创作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