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协会动态
赵倩 | 守正与转化——民族交响音画《梦华江南》观后
来源: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2023年10月25日16:13
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王云飞、徐坚强、王爱康、孔志轩、陈思昂等创作,无锡民族乐团首席指挥、青年指挥家孙鹏执棒,无锡市民族乐团演出的民族交响音画《梦华江南》,于2020年10月19日在扬州音乐厅再次与江苏观众见面。

守正与转化

——民族交响音画《梦华江南》观后

文 |赵倩

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王云飞、徐坚强、王爱康、孔志轩、陈思昂等创作,无锡民族乐团首席指挥、青年指挥家孙鹏执棒,无锡市民族乐团演出的民族交响音画《梦华江南》,于2020年10月19日在扬州音乐厅再次与江苏观众见面。这台讴歌新时代的音乐会,让现场及网络上的观众们,有机会经由民族管弦乐的艺术呈现领略江南文化的丰富多彩、水乡无锡的艺术积淀。总体来说,该音乐会在创作手法和美学呈现方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守正与转化,其现实意义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解读。

一、守正:扎根江南文化,书写水乡意蕴

江南是鱼米之乡,风景秀丽怡人,江南文化历经千载而流传至今,积淀深厚、形态各异,其文化气象、风土人情和审美精神,一直是流淌在文人墨客笔端的粒粒珍珠,也吸引着大江南北的游客们趋之若鹜,前来领略一二。

水,是江南地理风貌的核心元素,更是江南文化的显性符号,是无锡的城市文明密码,它直接关联着旖旎的江南风光。而与显性文化符号相对的,则是隐性的美学精神:隐含在山水间、音乐中的开放、包容与诗意,这也是江南文化的内核,也是音乐创作要坚守之“正”的重要方面。

民族交响音画《梦华江南》的结构分为上篇“吴风梅韵”和下篇“瑰丽太湖”,包含6首新创作品:《大运之河》《梁溪音诗》《梅之韵》《吴风鼓乐》《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梦华江南》。6首作品以江南的“水”“乐”“诗”及“名胜”等文化为创作等主旨,把诗意化的江南送进观众耳中、投射在脑海中。如《大运之河》描写了大运河的水波荡漾、悠悠千百年的时空流转以及它默默无声的贡献;《梁溪音诗》取名于明代文人李广文的同名诗作,是对“龙山九峰、泰伯遗祠、锡山晴云、惠山名泉、太湖春涨、黉宫古桧、南禅宝塔、梁溪晓月”八个名胜景观的意象化描摹,让人跟随悠扬婉转的音乐浮想联翩;《梅之韵》以其喜气洋洋的美感和欢快的情绪抓人耳朵,是中国美学精神的另一种表达;《吴风鼓乐》则直观地表达了曲中苏南吹打和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属性,雅俗兼具的风格,刻画了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与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梦华江南》两首乐曲均以无锡太湖为音乐意象,时而密集、时而留白的音乐表达,塑造了同源异型的太湖美景,让观众跟着音乐在湖面上“畅游”。此外,这几首作品曲名的命名也无不体现着浓浓的诗意。

通过对上述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初步解读,可以说在创作中,作曲家们提取了江南、无锡等地域文化中的典型特征,并将其保留在作品当中使之成为作品的文化内核,进而表达自己对江南艺术形态、文化底蕴和美学特质的认知、认同与自信。

二、转化:借鉴多元要素,践行文艺创新

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下文艺创作的基础性原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融入青年一代的路径。那么,就策略来说,“借鉴并转化”无疑是重要手段。民族交响音画《梦华江南》音乐会不仅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技法,而且也借鉴地域文化中其他音乐形态的代表性元素,如无锡民歌、锡剧、苏南吹打、江南丝竹等。

具体到此次音乐会的6首作品,它们在艺术的“借鉴并转化”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均采用了标题性音乐的创作思路。观众通过作品的名字,基本可以了解其题材和内容,并先行建构初步的艺术想象。其次,在西方作曲技法的框架下对无锡音乐文化的吸收,如:《无锡景》、锡剧等江南民歌、戏曲的元素。其中《大运之河》气势恢弘又不失婉约之美;《梁溪音诗》中强调了唢呐、笛子声部调旋律写作,灵动、活泼,音色的延展与对比,力度的起伏与变化,让乐曲意境深远,展现了无锡古今文化的交相辉映;《吴风鼓乐》短小精悍,作曲家对苏南的吹打和江南丝竹元素的使用独具匠心,乐曲兼具活泼欢快、细腻温婉、清新秀丽的地方特色;《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以二胡与乐队协奏的体裁,讴歌太湖美景。二胡演奏家卓越演奏与乐队的协奏相得益彰,婉转缠绵的旋律既有浓浓的江南味道,又具有当代音乐艺术性强的风格;《梦华江南》中民族管弦乐队与人声音色的交织与融合,浪漫的音乐语汇与如梦如幻的意境,让观众沉浸在江南音乐的海洋和烟雨故园的想象中,流连忘返。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曲家们胸中有山水、有江南,他们巧妙构思,对观众熟悉的民歌与戏曲音调进行发展,让其在熟悉又陌生的旋律中,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江南文化和无锡美景。有的作品则体现了作曲家在江南音乐特色基础上的个性化创造,尽管没有特指的借鉴元素,但是作品中同样有着清晰的“江南”,仍然能够引发观众的文化身份共鸣。进一步而言,6位作曲家虽然在技法上学自西方,然而他们深谙中华美学的写意精神以及生命观、自然观的要义,扎根传统、立足传统,从对物象与情绪的叙述与思考中,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歌颂。

三、现实意义:守正创新精神的凸显

近些年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外重视,出台了诸多政策来扶持,但是对于无锡民族乐团来说,成立仅3年便能向观众交出这样的“答卷”——既有江南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可以想见该团的艺术家们付出了多少努力!音乐会的成功上演,让观众们看到了无锡民族乐团继承和挖掘本土音乐文化精髓、展示独特地域风格、讲好地方文化故事和中国故事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实践,更看到了每一位艺术家的自信心与精气神。

除了《梦华江南》,笔者还了解到,该团还委约创作了大型民族交响史诗《光明行》及六部原创民族管弦乐作品,其中多部作品荣获江苏文华奖和紫金文化艺术节大型音乐作品奖等政府大奖;创意策划了《乐享四季》《周日品乐坊》《乐萦佳节》等系列品牌音乐会,演出场次达200余场。从其成立时间而言,该团的成绩可圈可点,为江南文化的传播、传承作出了应有贡献。

总之,民族交响音画《梦华江南》的创演之路,表征了地域文化的别样书写,也为地方艺术院团提供了一个关于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充分挖掘各自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形态和艺术特质,达到深入认知和充分认同,守住传统文化的根脉,继而借助多元创作理念和手法进行创造性艺术转化,才能更好地凸显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与精神内涵。

作者简介

赵倩

音乐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