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协会动态
赵倩 | 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大型民族管弦乐《江风雅颂》观后
来源: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2023年10月25日16:03
“浩浩长江万古流,阵阵涛声歌不休。”作为中国境内第一大河,长江滋养了沿岸各族人民,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大型民族管弦乐《江风雅颂》观后

文 |赵倩

“浩浩长江万古流,阵阵涛声歌不休。”作为中国境内第一大河,长江滋养了沿岸各族人民,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长江同样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学与艺术品类:从诗词歌赋,到戏曲、曲艺、民歌、器乐等,千百年来,人们在继承、传扬的基础上,也积极探索着新的表达方式,记录下发生在长江两岸的动人故事,以赞美长江、讴歌长江。2023年10月20日晚在扬州音乐厅隆重举办的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创排演出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江风雅颂》,正是文艺工作者们唱出的新时代“长江之歌”中的重要一首,也为本次“2023 年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大型音乐作品会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作为收官之作,该音乐会的主题构思、曲目创作与表演等方面,均体现出较为鲜明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会构思体现传统文脉的千年传承

初看节目单上的音乐会题名“江风雅颂”,笔者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词写出了长江之浩荡与千古之人事,表达了自己怀古抒情之心境。而再次流经千年的长江,早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无数的人与事的交织、互动,不仅夯实了长江文化的根基,也使其生发出多元、缤纷的文化艺术形态及丰富、厚重的精神内涵。

对于该音乐的题名“江风雅颂”的含义,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团长李阳解释道:“在《诗经》中,长江被赋予了‘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的统领地位,蕴含着奔腾不息的中华文脉。而‘风雅颂’则指的是《诗经》,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高度文化修养之体现。由‘江、风、雅、颂’四个各具含义的汉字复合而成标题,阐明了以千年传承的民族音乐之声,歌颂长江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根脉的宏大主题。从字面释义——江风,即江苏的风格、江南的风度;雅颂,即以高雅的艺术形式歌颂。”

可见,这台具有鲜明江苏特色的音乐会是有深厚文化内涵“加持”的。主创团队应是希望音乐会中的作品能够体现出不同音乐风格的融合,能够呈现江苏传统艺术的传统与现代,能够咏赞生命之河千百年来深厚悠久的文明底蕴与传承至今的优秀文化。更希望观众能在演奏家演奏的音乐中,找到自己民族情感的共鸣和对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些许思考。正如音乐会指挥王甫建曾说:“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全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印象里。实际上中国文化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而音乐是一种不需要文字、语言就能交流的艺术形式,通过倾听,传递文化、自然观、哲学观。因此,我们要做有深度的音乐,以民族音乐讲述民族文化和故事,这也是这场音乐会要所体现的主题。”由此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的创演蕴含着主创团队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的初心。

二、音乐会节目彰显长江精神的融合创新

“长江精神”内涵丰富,广纳百川、润泽万物、推陈出新、百折不回是长江精神的表现;求真求实、敢为人先;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等,也是对长江精神的总结与概括。简单来说,长江精神就是融合与创新。这体现在本场音乐会节目的创演中。

首先看曲目内容与创演者层面的“融合”。此次音乐会共8首原创曲目,融合了琴歌、弹词、丝竹乐、鼓乐等江苏域内多种传统音乐于一体,而且还使用了编钟、编磬等古老的乐器。每首曲目都被赋予了独到的主题,并在二胡、古琴、琵琶、竹笛等中国传统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音调中,完成了对“美丽江苏”“现代江南”的人文风貌、历史底蕴及时代精神的多维描摹。如《千古诗情》是对江南文脉的感叹与赞颂,古琴的按音、泛音、散音,琴歌的吟唱以及丝竹的合乐,被创造性地统一在当代协奏曲的框架中,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音乐思想的一次碰撞与融合。《悠歌》一曲在悠扬的江南韵味笛声中,将江南人柔和中带着激昂的性格,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苏韵》中,作曲家将琵琶演奏、弹唱与乐队的协奏等有机融合,音乐意象丰富,兼有弹词之妙韵,细腻婉转且动听。而创演群体的合作,则是该音乐会成功的根本保障:除了张朝、李尚谦、孙兆余等作曲家的创作之外,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王甫建、古琴演奏家陈雷激、青年歌唱家周磊、二胡演奏家陆轶文、竹笛演奏家王键、琵琶演奏家王琛、青年钢琴演奏家宋杨等来自不同地域的演奏家的加盟及乐团演奏家的协奏,同样功不可没。

其次,创作手法上体现出了创新思想。序曲钟鼓大乐《大乐永歌》、二胡与乐队《金陵歌谣》、琴歌合乐《千古诗情》、竹笛与乐队《悠歌》、琵琶与乐队《苏韵》、管弦大曲《世间天堂》、钢琴与乐队《万花绽放》、尾声中国鼓与乐队《江河奔流》等,表现的是民族管弦乐创作的不断发展:古朴音色和当代音乐语言的结合,中西作曲技法的创造以及中西乐器的结合等。如钟鼓大乐《大乐永歌》将编钟、编磬等古代金石之乐与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相结合,这跨越数千年的古今对话,一头是春秋战国的礼乐,一头是现代作曲家的心声,悠扬绵长的音乐包含着人民对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的历史的理解和想象。《金陵歌谣》以传统五声音阶作为基础音乐语言进行创作,是一首雅俗共赏、极富歌唱性的作品。二胡的演奏,淳朴、亲切,韵味独特。《万花绽放》是钢琴与民族管弦乐合作的作品,是中西文化的显性交流与互动,从形式到内容均表明了江南文化的国际化身份,彰显着高度的文化自信。

其实,音乐创作的融合与创新本是有机统一的手法,新时代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需要更多《江风雅颂》这样的作品,以多样化的手法讲好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化的故事,提升中国民族管弦乐在国内的认同度和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结语

作为省级文艺院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拥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演奏家云集,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凸显江苏风格的获奖作品,如:《姑苏情》《苏南小调》《竹歌》《江南春色》《枫桥夜泊》《桃花扇》《大江南》《青春永恒》《众志成城》等。此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该团形成了极具标识性的演奏特色:尤其擅长演奏委婉秀丽的江南风格音乐。那么,从这个层面看,这也是《江风雅颂》能够成功上演并得到观众热烈欢迎等原因。

有评论认为,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它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熔铸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因此,党和国家重视长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今年7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纵观近些年江苏省各文艺院团的创演,可以发现它们借助民族管弦乐的载体,在守护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挖掘省内特色文化,书写长江精神内涵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江苏也将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简介

赵倩

音乐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