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协会动态
王晓俊:曲终秋月照 万里共心舟——常州市歌舞剧院乐团专场音乐会《守望乡愁》听后
来源: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2023年10月23日14:47
2023年10月16日晚19时30分,常州市歌舞剧院乐团演出的《守望乡愁》专场音乐会于扬州音乐厅准时拉开帷幕。

曲终秋月照 万里共心舟

——常州市歌舞剧院乐团专场音乐会《守望乡愁》听后

文 |王晓俊

2023年10月16日晚19时30分,常州市歌舞剧院乐团演出的《守望乡愁》专场音乐会于扬州音乐厅准时拉开帷幕。这是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联共同主办的“2023年紫金文化艺术节”系列主题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中的第三场。本场音乐会聚焦常州历史文脉中突出的“乡愁”主题,推出8首民族管弦乐新作,分别是《昔我往矣》(王爱康曲)、《季札观乐》(崔新曲)、《天宁寺的钟声》(蓝程宝曲)、《女声与乐队•游子吟》(周成龙曲)、《淹城随想》(王爱康曲)、《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顾冠仁曲)、《二胡与乐队•乡愁》(邓建栋曲)、《运河春潮》(杨春林曲)。一首首富有激情和音响张力的民族管弦乐曲顺次起落,将数千年间不断被叠加的中华文化特有的乡愁记忆,汇成一条关于时间和漂泊的河流,承载着一帆帆梦回争渡的行舟,听来令人百感交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国家一级作曲王爱康先生的执棒指挥,更增添了这场关于常州乡愁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的沉浸式“漂泊”以深刻的生命省思。

本场音乐会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创团队对“乡愁”主题的凝练和对这一主题的再创作。首先,不论是与《采薇》中伯夷让贤齐名的泰伯让贤、吴公子季札让贤,还是天宁寺的盛唐印记、唐人孟郊作诗处,不论是春秋的淹城之盛,还是近现代语言学家赵元任、诗人余光中、穿城而过的京杭古运河,都属于常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主创团队的有心之处在于他们将常州的故事信手拈来,而且以“乡愁”定位,显示出团队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生命感悟。在笔者看来,借常州的历史故事讲述的乡愁,还有更重要深意,那就是引发听众对“让贤”“求治”“家国”等中华文化精神所共同构筑的精神家园的一次次怀想与共鸣。其次,主创团队刻意唤醒的“乡愁”在当今时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以民族管弦乐形式表现这种“乡愁”,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众所周知,乡愁主题的抒写在文学领域可谓司空见惯,但用难于表意的音乐作品来抒写,确是十分困难的。除了需要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手法以外,还需要指挥家、演奏家二度创作的精准“支持”,一般职业作曲家和演奏院团往往都会望而生畏。不过,令人振奋的是,不仅七位作曲家采用丰富的常州地方音乐元素、运用精湛的写作技巧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创作任务,而且乐团指挥和乐手也一致做出了精准的诠释。最重要的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命题中,常州市歌舞剧院乐团音乐家们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望”,更显出一种令人敬佩的崇高、令人感动的“底气、骨气、志气”。

本场音乐会的8首新作,音乐方面的创新之处也格外引人注意。首先是作曲家的新奇构思。他们对古代战争场面的描写、鲁国所存西周宫廷礼乐的想象、大唐天宁佛寺香烟与钟鼓的凝望、孟郊游子的感怀、淹城先民抗争的描写,及对近世才子异国愁怀、大运河深情眷恋的抒发,都在各不相同的曲式结构、音响布局、常州民间音乐旋律发展变化中一一呈现。例如,《季札观乐》中,作曲家采用弓擦筝弦的音响制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天宁寺的钟声》中,作曲家创造性地采用汽车轮毂模仿古代石磬、编钟的音效。其次是乐团演员的创新演绎。除乐队成员尽职尽责外,协作歌唱家和演奏家都有十分不俗的表现。例如,戴晓维以圆润甜美的嗓音和细腻而抒情的控制将《游子吟》中的“乡愁”演绎得韵味悠长;陆军笛子演奏用极具控制的暗淡音色渲染出海外游子的低吟浅唱;徐静的二胡演奏更是以圆润的音色、热烈的快弓、多变的声腔韵味把余光中胸中的愁情表现得感人至深。

曲终秋月照,万里共心舟。人们沉浸在音乐会的“乡愁”里,也沉浸在自己的“乡愁”里、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乡愁”里。千年万年、海角天涯,我们始终渴望回到这个“家园”。守住乡愁,心才能有所安放。常州市歌舞剧院乐团的《守望乡愁》主题音乐会是一场以生身故乡隐喻精神家园、将地方历史文化与音乐创作表演融为一体、将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文化主题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这一成功尝试,侧面反映出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江苏省文联在“有组织”推进江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用心。

作者简介

王晓俊

音乐美学博士、博士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院长,学报《音乐与表演》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