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常州市歌舞剧院乐团《守望乡愁》听后
文 |施咏
“思念故国乡土”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以思念家乡、表达乡愁的各类作品占有相当的比重。在琴曲中,就有表现蔡文姬对故土眷念与亲人牵挂的《胡笳十八拍》,战乱中被掳往胡地,使文姬苦熬于思乡之情。与《胡笳》堪称姊妹篇的“昭君”系列《昭君怨》《湘妃泪》《斑竹泪》《妆台秋思》,也都是在音乐中表现王昭君怀念故国家园,思而不得、尽诉怀国思乡之作。
在中国传统民歌中,亦不乏大量诸如《走西口》《下四川》《脚夫调》等表现劳动人民外出谋生,宣泄思乡之情之作。时至近世,1937年马思聪借鉴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创作的小提琴曲《思乡曲》更是表达了国土沦丧之时作曲家对家国故土的思念与乡愁。由于民族审美心理的延续性,在当下的音乐创作中,以“乡愁”为母题的新作也源源不断地产生。10月16日晚笔者在扬州音乐厅就聆听了一场由王爱康指挥携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推出的以“守望乡愁”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在将近两个小时的现场临响中,笔者深切地感受了浓浓的常州吴地的乡音、乡情、乡愁。
一
音乐会首曲是由王爱康作曲的民族管弦乐《昔我往矣》,该曲曲名即出自中国较早反映“乡愁”题材的文学作品《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乐曲一开始即出现了“3-6”四度上扬而后级进下行的“出征主题”,与乐队快速的上下音阶式进行表现出征途中的战斗场景。以扬琴演奏的持续匀速音型贯穿全曲,用以塑造寒冬时节阴雨霏霏、雪花纷纷的背景,表现了行走于其中经历百战、解甲士兵的艰难独行与近乡情怯、百感交集的乡愁之情。自古以来,常州吴地人文荟萃、名士辈出,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同时被孔子赞誉为“至德第三人”的春秋吴国政治家、外交家、音乐评论家季札,于公元前544年特使出访鲁国观乐,所发乐论也成为中国早期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篇章。由崔新作曲的民族管弦乐《季札观乐》即是由此典所引发。乐曲主要通过音色点描的方式以诸如长号,管子以及仿古乐器的骨笛、拍板等非民乐队常规乐器,发出各种富有个性的音色,以营造远古的历史沧桑感。在大锣、大镲共同参与的乐队全奏中表现先秦宫廷乐舞之宏大场面,再现了季札当年观乐以其深厚的音乐修养透析了礼乐文化的深远蕴含。
位于常州境内的天宁寺始建于唐代,为我国重要的佛教名寺和禅宗道场,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天宁梵呗也以其较高的唱诵水平、丰富的唱腔而成为南派佛乐的最高代表。该佛教音乐元素就被作曲家蓝程宝借鉴运用于民族管弦乐《天宁寺的钟声》之中。来自诵经音乐的主题为分别落2、5的上下句结构,曲调呈平缓的级进进行,庄严肃穆,具有较大的吟诵性。该主题贯穿全曲,之后以声声鼓乐模拟古老钟声的回荡绵延,出现“阿弥陀佛”的吟诵声,该主题以角音为轴心,分别通过其下方“3-#2-3”与上方“3-4-3”的小二度助音,并再以大二度上下助音进行色彩对比,营造出了常州天宁寺内香烟缭绕、安宁祥和的氛围。由周成龙作曲、戴晓维演唱的《游子吟》,其创作题材源自唐朝诗人孟郊任常州溧阳县尉时所作的同名诗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音乐将孟郊诗作中饱含的思念母亲与家乡深情以女声与乐队的形式表达得感人至深。由王爱康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淹城随想》的题材则源于常州武进城外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古城淹城。考古界素有“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说法。淹城原由三城三河相套组成,具有浓郁的春秋时代特征与吴越地域风格,然原本繁盛兴旺的小城却不幸于战乱中销毁殆尽。乐曲一开始便通过笙吹奏辽远空旷的音色塑造出一种上古神秘音响,仿佛引领听众回到古淹城,回到先民面对强国欺压奋起反抗的金戈铁马壮怀岁月。竹笛与古筝双协奏曲《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作曲家顾冠仁为致敬赵元任的同名经典歌曲而作,特邀竹笛演奏家陆军、古筝演奏家吴馨钰加盟。乐曲表达了生于常州、长居海外的赵元任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其对少时生活的美好回忆。值得一提的是,顾冠仁还将原歌曲中每段结尾处运用的“西皮”音调融入了乐曲中,且沿袭了赵元任原曲中合尾的手法以强调无论身处何地都不改爱国思乡之心。
在诸多表现“乡愁”的文学作品中,当代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无疑是最为短小但也最为动人的佳作之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巧合的是,余光中小时候也曾生活在江苏常州武进的农村,因而常州也被他认为是其“母乡、妻乡、故乡”。由邓建栋作曲、王爱康配器的二胡与乐队《乡愁》(徐静二胡独奏)即是依此诗意而作。乐曲的引子中即先现了来自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思乡主题”与广东民歌《卖杂货》的“离乡主题”片段。呈示部出现了完整的“思乡主题”,深沉隽永。其后乐队锣鼓打击的间奏过门则将听众带回当年常州武进的乡土社会,描绘了诗人儿时在乡间嬉戏观看社戏的生活场景。随着音乐的发展,作者引入了广东梅县五华民歌《卖杂货》的首句音调,并多次出现,借原民歌中广东商贩漂洋过海谋生的立意,预示诗人离乡远赴海峡对岸。颇值圈点的是,乐曲的结束还采用了流行于江南吴地一带的民间《摇儿歌》音调,以二胡如泣如诉的吟唱,表达了原诗作中“身在外头”的子女对离世长眠母亲的怀念,以及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眷念。
作为音乐会的终曲,由杨春林创作的民族管弦乐《运河春潮》歌颂了常州穿城而过的母亲河。作品采用了五部回旋曲式结构,其三个叠部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七声宫调式方整型乐段,描绘了运河两岸的美好风光。两个插部均以同主音转调分别建立于D徵、D羽调式,取材于常州民歌音调,欢快活泼、轻盈跳动,与徐缓抒情的叠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值得一提的是,乐曲结束的叠部在终止处先落于商音,再上扬至徵音,属功能长音开放后再落于宫音终止,在对运河文化继往开来的展望中结束全曲。
二
《守望乡愁》音乐会中的八首作品都撷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题材的文艺作品作为创作灵感来源,且为大家耳熟能详,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便于听众理解、接受。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为载体表现这一文化精神内核,使整场音乐会于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不仅如此,这些作品都与常州有着较为密切的亲缘、地缘关系。无论是吴国季札闻乐知民风国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孟郊溧阳的游子吟唱,还是常州城外天宁古刹佛乐飘飘、淹城沧桑风雨飘摇,抑或是运河两岸春潮涌动,都在对常州吴地的历史人文的回望中,穿越时空表达赵元任、余光中“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浓浓乡愁。担任本场音乐会演绎的常州市歌舞剧院乐团,作为江苏省地级市第一支综合性民族乐团,以积极彰显常州文化特色,大力传播民族音乐魅力,自其成立以来就以努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为己任。乐团以其精湛的技艺、均衡的声部结构,围绕以吴地风格为主的音乐语汇,传递常州吴地乡愁,使整场音乐会成为一场由当代常州音乐人真情演绎、抒发历史故人表达乡愁,文化意蕴浓厚、饶有地域特色的专题、专场音乐会。
三
背井离乡、远行万里,也总是在不断回望、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故土,而这种无形的力量就叫“乡愁”。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提出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4月,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也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土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因此,“乡愁”已然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乡愁是绝不能割舍丢弃的民族遗产和精神富矿,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无论是千万个常州人,还是千千万万个华夏儿女,无论时空转换、岁月轮回,“乡愁”都成为每个人心中一抹情愫、一丝依恋、一份执着坚定的文化守望。
作者简介
施咏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双博士后、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