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课程综述3】张先 : “戏剧评论”相关概念的个人解读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2月16日11:21
2024年12月9日上午,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到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张先教授授课。张教授主要围绕“戏剧评论”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

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课程综述3】张先:“戏剧评论”相关概念的个人解读

【专家简介】张先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特邀专家,博士生导师。研究教学领域:戏剧创作原理研究、比较戏剧研究、戏剧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现象研究。

著有《剧本创作论要》《什么是真相?——戏剧理论,戏剧批评作品集》,合著《外国戏剧经典解读》(上下)、《戏剧文学系专业考试指南》《剧本创作初级教程》,主编《戏剧艺术》《外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等,以及发表百万字的戏剧理论论文与戏剧评论、影视评论、文化批评文章,其中《无源之水》发表于法国戏剧核心期刊《公众戏剧》(2013年12月)。另发表有话剧《美丽新视界》《界限》,音乐剧《新梁祝》等。改编创作的舞台剧《活着》(小说原作:余华,导演:孟京辉)于2012年8月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并赴德国参加戏剧节。

曾获2003年中国文联文学艺术评论奖、2004年中国曹禺戏剧评论优秀奖、2005年中国戏剧文学创作金奖、2010年中国话剧金狮奖——优秀戏剧评论奖等奖项。

2024年12月9日上午,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到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张先教授授课。张教授主要围绕“戏剧评论”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授课内容如下。

(线上理论授课现场)

戏剧评论与戏剧创作乃“戏剧文学”的两大支柱,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国戏剧评论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与戏剧评论者对相关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有关。无论在戏剧评论界还是文学评论界,评论者对一些相关概念的解读与理解经常容易产生分歧。为了不与其他的解读相混淆,我将此次课程命名为:《“戏剧评论”相关概念的个人解读》。

想要理解“戏剧评论”,首先要对“戏剧”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简而言之,凡是有任何仪式化的状态出现,戏剧行为就出现了。“戏剧艺术”就是用舞台行动展示的诗篇。然而,该如何具体理解戏剧艺术?戏剧艺术和其他艺术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戏剧文学与戏剧评论,到底在什么意义上起着作用?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阐释来厘清这些问题。

一、“叙述”与“叙事”

法国当代思想家罗兰·巴特曾言:“叙述是人类开蒙发明语言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的古老现象。”叙述并不局限于语言,它可以是电影、绘画、雕塑等,亦可以是上述媒介的混合叙述体,抑或是神话、寓言、史诗、小说,甚至可以是教堂窗户玻璃上的彩绘、报章杂志社的新闻、乃至友人间的闲谈。总之,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社会都少不了叙述,它从远古时代就存在。古往今来,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叙述。

“叙事”则是叙述中的一种规范化的表达。叙事是由叙述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示由他人提供的一个关于人生本质的绵延不断的经验流。说到底,叙事是“规范化”“工整化”的讲故事,其特点在于叙事一定要提供关于人生本质的内容、思考与经验。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有这方面的论述,他认为史诗是通过叙述来模仿。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再现”。所谓创造性的再现即基于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而在模仿行为中注入情感因素,也就是诗性。任何一种创作,都是基于人类对生活的模仿。这种模仿来自现实,终结于想象。社会生活提供了人们叙事的内容,而情感因素进入到叙事中,将叙事诗意化,成就了人类的艺术创作。可以说,人类的艺术创作既是对现实的讲述,又是对现实的虚拟,这两个支点形成了人类叙事的传统。

二、“酒神精神”

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就有了关于文学的三大体式,这三大体式一直延续到今天。第一个是抒情诗,第二个是史诗,第三个是戏剧诗。三者区别表现为:抒情诗有叙述人,但没有故事。抒情诗直接描绘静态的人生本质,较少涉及时间演变的过程。史诗既有故事,又有叙述人,它侧重于表现时间流中的人生经验。戏剧诗有场面、故事,而无叙述人。戏剧关注的是人生矛盾,通过场面冲突和角色诉怀,透过舞台表现将体验传达出来,这也是戏剧文学的特性。总体而言,抒情诗、史诗、戏剧诗都诗性地传达了人生经验的本质与意义,所以诗化是戏剧的重要特点。

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了人类情感的感性一面,强调情感的扩张与释放。他希望人类能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放纵自身,让自我彻底地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与之相反的则是以太阳神阿波罗为代表的理性思想,其代表了情感的克制与理性的主导。

在戏剧创作中,特别是在戏剧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酒神精神不断地挑战人类依靠逻辑思维建立起来的理性体系。人个性的张扬,实则是历史进步的一个必然规律与体现。当然,这种人类个性的变化也同样会反映在戏剧舞台之上,被不同时代的经典剧目淋漓尽致地展示与演绎。譬如古希腊的许多经典戏剧作品,《安提戈涅》描写了人的癫狂状态。可以追问的是,癫狂是每个人都该拥有的权利吗?这种癫狂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幸福体验呢?中世纪时期的戏剧作品《人人》(《世人》)则描写了人的情感被去除或压抑过后其内心深层的孤寂。当情感被抽离之后,人就宛若行尸走肉一般,仅仅只是一个符号,失去了灵魂。在文艺复兴时期,感性又战胜了理性。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代表的《哈姆雷特》《麦克白》等,皆描写了情与欲对人的意义。古典主义时期,拉辛的《费德尔》亦表达了该主题。此外,后世的许多现代戏剧,如自然主义戏剧——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父亲》、象征主义戏剧——亨利克·易卜生的晚期作品《罗斯莫庄园》等,甚至是现代派的一些荒诞派作品——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欧仁·尤内斯库的《犀牛》等,它们都试图探讨人类个体情感的复杂性,被承认还是被绑架,被撕裂还是被实现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关于“情”与“理”这一永恒的命题,将在戏剧创作中被反复呈现,且经久不衰。

(线上理论授课现场)

三、“观演关系”

在戏剧艺术中,演员、剧作家与观众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状的“观演关系”。剧作家创作戏剧剧本,剧本需要演员来完成表演,演员的表演需要观众的欣赏与接受。在戏剧艺术中,演员占据核心地位。演员与观众的现场交流构成了戏剧存在的基础,他们聚集在一个空间里,共同创造戏剧艺术。在互动之间,基于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感体验,演员与观众形成了情感的共同体。因此,无论做何种评论,演员都需要被严肃对待。如《哈姆雷特》里所言:“善待这些伶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当然,值得被善待的还有剧场里的观众,不是因为他们花钱买票看戏,而是因为他们构成了时代本身。一个好的导演会懂得这三者互相交流的重要性,并透过多维度的交流来促进自己的思考,从而使舞台呈现出新样貌。评论者在写作戏剧评论的过程中,更需要从“观演关系”出发去进行思考。透过现场交流、多向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丰富的戏剧状态。

舞台叙事是让演员、观众通过角色来一起交流。这是一个共通共在的过程,是对一个时间段的共同占有。舞台叙事对编剧、导演、演员而言非常重要。剧作家的能力体现在他能否捕捉到各个角色的情感,能否将这些情感通过具体的行动呈现出来。同时,剧作家有责任深度解析这些行动,探究角色的情感动因。因而,某种意义上,舞台叙事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向你展示人物。在观众与角色相伴的这段时光里,观众逐步理解了人物的内在情感及心理逻辑。在此基础上,观众认同了剧作家的意图。

以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为例,麦克白杀死邓肯后,被一众兵士围剿。此时,麦克白有一段经典的独白:“我涉血前行,一路杀人,现在想回头,但回头的路一样的漫长”。这段独白交代了麦克白的行为逻辑。剧作者透过演员的台词将内心世界展现给所有人。角色、演员、观众相互交流的时刻,舞台叙事才正式开启。

四、戏剧的“评”与“论”

戏剧文学包含戏剧评论和戏剧文本创作两个部分。戏剧评论是评论家的创作思维活动。戏剧评论既要具备独立欣赏的价值,也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一般而言,戏剧评论包括“评”和“论”两个部分。

“评”要求评论者以评价对象为主体,以其个人立场为基点,从编、导、演等角度分析、阐释、判断整部舞台剧,且以文章的形式将个人的观感呈现出来。文章可以通过报刊、自媒体等手段传播。一般而言,戏剧评文侧重于剧作以及演出本身,往往篇幅短小、观点锐利,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从戏剧发展史的角度看,戏剧评论有专栏性的,如莱辛的《汉堡剧评》;有时评性的,如德·昆西的《论<麦克白>的敲门声》;有社会性的,如杜勃罗留波夫的《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评”不是批评,不是评价,其核心是谏言。戏剧评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舞台剧的质量。因而,评论者需要从剧本、演出等方面出发,充分了解创作者的意图,认真考虑编、导、演的用心,在欣赏与感受中比较创作者意图是否真正实现。如果创作者意图未曾得到全面贯彻,评论者需要提供解决路径。

评论者无论评论一个剧本、一场演出还是一个戏剧,都应该选择站在创作者的立场。如果发现剧本、导演或演员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有问题,评论者应该怀抱善意,不仅指出问题,同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评论者千万不能抱有评判的心态,更不能完全用某种理论作为坐标尺来衡量一部剧。艺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艺术理论在系统化、成熟化的同时,也意味着它需要面临自我突破。剧评者和创作者往往居于同一立场,一篇优秀剧评的诞生通常是优秀的创作者和优秀的欣赏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优秀的剧评可以推进戏剧艺术的发展。

戏剧评论的“论”则要求论者以个人看法为基点,通过理性逻辑推演,阐述并印证。诸如田本相的《曹禺剧作论》,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被撰写,有的是强调戏剧家的特殊贡献,有的是讨论戏剧的发展轨迹,从而填补戏剧发展史中的空白,有时则是为了彰显论者观点的高屋建瓴和独树一帜。

优秀的戏剧评论需要评论者观摩大量的戏剧经典,了解戏剧史,以及熟知生活本身。可以说,优秀的戏剧评论家堪比优秀的剧作家,因为前者不仅能品评优秀的戏剧作品,还可以揭示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

戏剧评论是一种创作,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戏剧评论是个人化的创作,它不能人云亦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不同,戏剧评论家的感受不尽相同。当然,戏剧评论家的创作要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否则千篇一律的思维认知必然产生千篇一律的评论。

第二,戏剧评论是感受性的。面对一部作品,评论者若没有感觉到被刺中、刺痛、刺激,就难以完成戏剧评论的撰写,硬写只会变成作伪。如果非要装出被感动的状态,那就并不仅仅是作伪的问题,而是作秀。

第三,戏剧评论与其他艺术创作活动一样,无法主题先行。主题先行意味着除了评价创作本身之外,还带有某种因素的考量,可能来源于非艺术方面的压力,比如经济、社会、政治等。主题先行违反了尊重个人感受的原则,不可能产生优秀的评论作品。

除此以外,为了评论好戏剧作品,戏剧评论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作储备。如为了评论好古希腊戏剧,需要戏剧评论者在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均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

总之,戏剧经典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遗产。戏剧评论者也相应地要提高自身的认知高度与评论品格。

(授课老师与学员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