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课程综述2】翁国生 | 实验小剧场戏剧的探索与尝试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12月16日11:15
2024年12月8日下午,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到翁国生老师为学员作题为《实验小剧场戏剧的探索与尝试》的理论授课。授课内容如下。

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课程综述2】翁国生 | 实验小剧场戏剧的探索与尝试

【专家简介】翁国生

著名京昆武生表演艺术家,戏剧导演硕士研究生,浙江省文旅广电系统首席艺术专家,国家一级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导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戏剧导演学会会长。荣获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和“全国文化名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文化部“十大艺德楷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文华表演奖”、“文华导演奖”、文化部政府表演最高奖“文华表演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昆曲艺术奖”、首届全国青年昆曲演员会演“最佳表演奖”,并17次荣获全国戏剧汇演“导演一等奖”。

先后导演了《寒号鸟》《藏羚羊》《玉簪记》《凤凰台》《飞虎将军》《王者俄狄》《大面·兰陵王》《南拳》等音乐剧、戏曲、大型主题综艺晚会一百三十多部作品,戏曲创作涉及二十余种剧种,作品多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奖”,并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京剧节、中国昆剧节、中国越剧节“优秀剧目奖”。

2024年12月8日下午,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小剧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到翁国生老师为学员作题为《实验小剧场戏剧的探索与尝试》的理论授课。授课内容如下。

(理论授课现场)

一、小剧场戏剧的兴起与意义

小剧场戏剧在全国的戏剧界和戏剧院团中正变得日益兴旺。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大凉山,小剧场戏剧节的层出不穷显示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活力。小剧场戏剧之所以受到青睐,一方面源于其较低的资金需求和较高的获奖概率,另一方面则与现代人对艺术审美的个性化需求密切相关。

小剧场戏剧的兴起,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变迁,更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反映了当代观众对于戏剧艺术更为深入和多元的需求,也体现了戏剧创作者对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融合与碰撞的探索。

二、小剧场戏剧的多样性

翁导详细分析了小剧场戏剧的多种创作轨迹,包括自我意识强烈的哲理探讨、传统戏剧的现代演绎、颠覆性创新以及西方戏剧的中式改编。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戏剧艺术,也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开放和手法的灵活多变。

小剧场戏剧的多样性,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它允许创作者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无限的创意,将个人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文化现象紧密结合,创作出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社会性的戏剧作品。

(理论授课现场)

三、创作心得与实践

尽管小剧场投资小,但其带来的回报和社会效应却是巨大的。翁国生从导演或主演的四个不同类型的小剧场剧目,展示了如何在保持中国戏曲本体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尝试:在《故人心》中,通过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和重构,展现了中国戏曲中女鬼形象的丰富性。在《红拂》中,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局限,创造了一个多空间、多支点的舞台效果。《禅悟》则是以孙悟空的形象,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表达。而《王者俄狄》则是将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翁国生导演现场照:翁国生老师提供)

这四个剧目,不仅是翁国生导演个人艺术探索的成果,也是小剧场戏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生动体现。它们证明了小剧场戏剧在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故人心》:多剧种融合的实验

(《故人心》剧照:翁国生老师提供)

《故人心》是对传统经典的一次解读和重构。通过融合越剧、昆曲和豫剧等多剧种,该剧展现了中国戏曲中女鬼形象的丰富性。导演巧妙利用鬼门关的设定,将三个女鬼的故事串联起来,创造了一个多空间、多支点的舞台效果。戏中三段“独角戏”为演员提供了展示个人艺术魅力的演绎空间。“杨兰英”的“扁担功”、“杜丽娘”的“长披风”、“敫桂英”的“长水袖”,戏中的每一个古典女性都拥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和戏曲绝招。《故人心》的舞台呈现简练,崇尚“以表演为中心”的戏曲演剧理念。该剧依托台上戏曲演员复杂多变的肢体语汇和身段造型,创造写意性动作场面和假定性时空表达,依次呈现一系列“阎罗地府”的规定场景,比如,阴森的地狱之门、狰狞的鬼门悬关、骇人的无间险道、汗颜的阎王深殿。活跃在主演四周的鬼卒们,时而用身体搭筑成判官府的公案长桌,时而跃上桌案变形为恐怖的魂魄幽形,时而互相垒叠,用躯体摞构起阴间的望乡高台,时而又左右翻腾,用筋斗旋翻起刺骨冻人的阵阵阴风。他们是冥府的形象符号,是地狱的环境气氛,是判官的情感外化,是杜丽娘、敫桂英、杨兰英的回魂之梦,更是《故人心》一剧中戏曲假定性表演形式最直接的体现。

而在该剧的创排中,演员们还充分运用和发挥了传统经典的多种形式,精心构想了诗意空间,使得每一个主要人物一出场便与观众产生强烈的互动。比如,《牡丹亭·冥判》的杜丽娘出场,是在清冷的舞台追光引领下身披超长白色绣花披风,似一缕云烟般从观众席中飘然隐现。她轻移戏曲“鬼步”,在鬼卒们的伴随下,悄然掠过观众眼帘,飘过观众视线,在全场观众的惊艳中,瞬间旋身于主体舞台的中央。

在《故人心》中,不仅展现了对中国戏曲传统深厚的理解和尊重,也展现了翁国生对现代戏剧表现手法的熟练运用。该剧的成功,证明了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大胆创新是小剧场戏剧发展的重要途径。

2.《红拂》:打破常规的尝试

(《红拂》剧照:翁国生老师提供)

《红拂》则是对传统镜框式舞台的一次颠覆。通过多空间的舞台设计和乐队与演员的融合,该剧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互动和共鸣。这一尝试,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也在商业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打破常规概念、摆脱镜框式舞台,在有限的空间内构筑起多空间、多视点、多表演区域的舞台演出样式,是当时创演《红拂》的核心目标。导演把当时浙江京剧团的一个旧排练场重新区划,改造成一座颇具学院派气氛的黑匣子剧场。当观众走进其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规舞台——一条日本花道式的T型舞台,把现场的观众席分割成左右两个观赏区,演员可以从观众席的后面通过这条花道走向主体舞台,就像时装表演或日本歌舞伎的花道演区,现代时尚感油然而生。拉近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物理距离,模糊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严格界限,京剧《红拂》就是以这样一种全新、时尚、开放的戏曲表演空间理念,用观众与近在咫尺的演员亲密共处,营造出一个融洽、同步的观演共享空间。舞台可以是司空府邸,也可以是观云客栈,抑或幽静的山中道观等;其他演区时而是司空府花园,时而是司空府大门口,时而又是人物显现的蒙太奇意识流虚拟幻境等,从而把中国戏曲的假定性、写意性表现手段推向一种更高的审美意象与审美层次,令观众的感知度和空间认同度也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地扩展延伸。在没有“逼真”舞台布景的多视角舞台上,灵巧鲜活的物质空间运用,是这部小剧场实验京剧的灵魂所在、亮点所在、追求所在。

在《红拂》的整体演绎中,乐队从幕后演奏被推到了幕前,直面观众。他们已不再是传统京剧中的幕后出声者和仅在台角边伴奏的吹拉弹唱,而是一面参与戏剧进程、推进情节发展,另一面则运用他们各自倾情独奏、群奏的京腔音乐,来强化、凸显剧中人物内心的情感、戏剧流程的节奏与舞台画面的色调。

《红拂》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的舞台设计和表演手法,更在于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现代观众审美的精准把握。它打破了传统戏剧与现代观众之间的隔阂,为小剧场戏剧的市场化和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禅悟》:自我内心的表达

《禅悟》是翁导以孙悟空的形象,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表达。该剧通过独角戏的形式,展现了孙悟空从束缚到自由的心灵历程。这一作品,不仅是对传统猴戏的现代演绎,也是对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

(《禅悟》剧照:翁国生老师提供)

创演于2009年的《禅悟》,就是一出新概念小剧场戏曲“独角戏”。它讲述了行者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修成正果,被佛祖册封为“斗战胜佛”后的有趣故事。西天取经后,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但严谨规范的佛界生活和灵山禁忌使他深陷痛苦。相较而言,他更想回归本体、回归猴性、回归故乡、回归“齐天大圣”的自由天地。虔诚的佛教徒唐三藏因而成为悟空回归自由的最大阻力。最终,如来佛祖的倾心理解和慈悲宽怀让悟空实现了心愿,他终于回到了真正属于他自身意念的“快乐禅境”——花果山。

《禅悟》的剧作主题立意明了清晰,世上众生万物都有自己不同的“快乐禅境”,佛教徒的“快乐禅境”在西天灵山,唐三藏的“快乐禅境”在灵界佛宫,而“斗战胜佛”孙悟空终极追求的“快乐禅境”则是“花果山、水帘洞”的自由天地和自在生活。他创作这部《禅悟》是希望跟观众讨论一个极具现代意识的哲理性生命主题:“人生的快乐是什么?人生的终极追求是什么?人生的快乐和自由蕴含着怎样的禅机?”

在《禅悟》中,可以充分了解到翁国生导演对戏曲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通过对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重新诠释,探讨了自由与束缚、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该剧的成功,证明了小剧场戏剧在表现个人情感和思想上的独特优势。

4.《王者俄狄》:跨文化的西剧中演

《王者俄狄》是翁国生将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该剧不仅在国内获得了认可,也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这一作品,展示了中国戏曲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魅力和跨文化的可能性。

(《王者俄狄》剧照:翁国生老师提供)

就故事情节而言,《王者俄狄》并未大幅改编。但是,就如何运作时空流程,如何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情感,如何营造气势气氛,如何编织独特的舞台呈现样式,在剧中较鲜明地做出了突破,呈现出一些东西方戏剧美学风格上的差异。京剧《王者俄狄》选取的是倒叙时空语汇,即一开始便呈现可怕的“瘟疫流行”这一规定情境,俄狄为消除灾祸寻根究源从而引发往事种种,直至真相大白英雄毁灭。这样的处理回避了写实戏剧由头至尾、渐叙渐进的一贯叙述方式,更可顺适于中国戏曲叙述自由、时空跳跃、场景空灵、虚拟性与假定性充分张扬的美学品格。

《王者俄狄》虽是中装打扮、洋戏中演,但最关键的是依然展现了希腊悲剧的精神——抗争命运,何惧毁灭。当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舞台本体表现能力,巧妙地化入这部中国式的《俄狄浦斯王》,它所呈现的舞台韵律和样式,就凸显出独特和另类的景象;它所传递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意境,是东方式的唯美色彩。

《王者俄狄》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跨文化的创新尝试,更在于其对东西方戏剧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融合。它证明了中国戏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为小剧场戏剧的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综上所述,无论戏剧的形式如何变化,都不能丢掉戏曲的本体。只有根植于传统,才能让戏剧艺术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