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海捭阖,闲来垂钓碧溪上
——江南渔父陈忠南先生纪实
张月华(清思一缕)
(一)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快活如侬有几人?
——唐,李煜《渔父1》
太湖何茫茫,一望渺无极。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烟花三月,人间四月,太湖边桃之夭夭、瘦西湖畔梨花溶溶,湛湛长江卷起千万重雪浪花,我携一壶美酒,悬一根钓杆,走,去作一个烟波钓徒,我是江南渔父——陈忠南。
陈忠南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号江南渔父。1966年毕业于江南大学造型美术系,曾任扬州国画院院长、扬州市文联主席等,先生作品1996年入编《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词典》,进入《国家文化艺术人才库》,收入《世界名人录》。作品曾获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全国当代小品精品展银奖,江苏第二届山水画展铜奖,江苏庆祝建国55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二幅同获)等。2022年先生入选“新浪网”中国艺术名人榜,被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委会评为新时代杰出文艺工作者,国礼艺术家,人民艺术家。先生书画作品入选为“文化自信、民族复兴——新时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主题邮品,大型文献类珍藏邮册限量版。2023年荣宝斋画谱继出版了陈忠南先生花鸟作品后,出版《陈忠南人物画册》。
陈忠南先生1945年12月出生,原藉江苏无锡,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扬州工作,这一待,便是五十余年。当年的青春小伙,如今已两鬓斑白,扬州,是先生的第二个故乡。
2022年1月18日,阳光灿烂,陈忠南先生艺术创作研究院在扬州成立,先生亲临现场,慈祥温和,细致答疑,师者风范。先生的大弟子在一旁则谈先生逸事趣文,时时引得大家笑声不断,我亦微微笑,一边听,一边站在先生艺术研究院馆的壁画前观摩,画里人生,我一张张地凝神看了过去。
(二)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晋,陶渊明的《形影神赠答诗》
初知陈忠南先生——“江南渔父”,是因为“锦鲤”之声名,想来先生也未料到,网络的发达,亦让自己的画与人,一时间成了网络达人。仔细观摩先生的作品,他在艺术追求上涉猎甚广,除彩墨鱼的画法独步画坛外,其国画、西画、壁画、雕塑、设计皆擅,山水、花鸟、人物、风景、肖像俱有不凡造诣。细细琢磨,在先生的人生之旅和艺术生涯中,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时的笃学求知,从业后术业专攻与求索,如今纵情画海之自由。2022年5月5日,立夏日,阳光和煦的午后,我静静地开启了与先生的对话之旅。
谈起青少年的时光,陈忠南先生陷入深深的眷恋与回忆中,他说,感恩父母,在家庭极为困窘的年代,仍坚持让姊妹四人读书,从农家走出来的孩子,衣食无着,深深知道求学的艰难与不易,当得知被无锡轻工学院录取,当得知可以不再为吃饱而焦虑的时候,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满足与幸福。除了与同班15个同学如饥似渴地求知外,一个月省下4斤粮票,每周步行几十里送给家中父母时,看着父母的笑脸,是家中这个唯一男娃最快乐的事。感恩同学,在班级里,先生窘迫,是当时常常缺少颜料和画纸的那一个,曾无私得到同学的帮助,这一幕幕布均记在心里。几十年后,当先生回无锡后,偶然得知一同学身染重疾,甚是心痛,当即倾囊相助。追求理想,关注民生,表达诉求——这种在艰难之中的人生经历,也融入了先生画作灵魂与悲悯情怀之中。
说起扬州50多年的风雨岁月,先生充满着深深感激。得遇伯乐,艺术精进;得遇佳人,相携一生;得遇先贤,自我突破。
时光穿越回1968年,陈忠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扬州玩具厂工作,初出茅庐的陈忠南因画油画、年画、宣传画及领袖人物画像,很快就被当时扬州画坛名家张世椿老师慧眼识才并破格录用,年轻的陈忠南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收租院》泥塑的创作,扬城轰动,赢得广泛赞誉。1972年,在老师带领下,历时四、五个月的时间,废寝忘食地完成了杨根思烈士雕像的创作,50年后,人们来到泰州杨根思烈士陵园,看见英雄雕像巍然耸立时,对英雄及英雄的创作团队肃然起敬。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陈忠南年轻帅气,好学上进,意气风发,独立设计玩具LOGO,独立或参与完成了多幅恢弘的绘画作品,在扬州画坛展露新姿,也赢得单位同事同为设计室的扬州俏佳人的心。吾心从此有安处,开启了一生的幸福生涯。“我的老伴是地道扬州人,人美,有才华,被我担搁了”,老人笑言:“我在工业局任局长时,改革开放之春风如火如荼,当时深圳一家公司出月薪6000元挖我老伴,我当时工资才100元,不过,夫人还是为了我放弃了。夫人是我的臂膀,我每日的茶都是夫人准备得好好的。”先生说着,眉眼弯弯,眼睛里闪着被宠溺的幸福之光。
1984至1994年,在工艺美术工业局工作的十年,是忠南先生带领工艺美术系统条线人打拼的十年,也是先生内心艺术之路如何持续而纠结的十年,扬州城,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先生踟蹰、徘徊,一次次走进清康乾时期以文人画为主体、主张张扬个性的“扬州八怪”纪念馆,走遍了扬州城市每一个历史角落,无数个夜晚,先生与历代行贤对话,扣问内心,寻求前行之路。
有一天,先生终于明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随心而动。
先生回归了笔墨山水间,轻快得如一个无所拘束之旅人,又如一条干涸鱼儿重回水潭。从此,扬州画坛,不,中国画坛出现了个——江南渔父。
(三)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唐,李煜《渔父2》
在中国古代,渔、樵、耕、读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并常被用作文艺作品的主题,其中尤以“渔隐”的素材最为普遍,绘画史上的“渔父情结”久矣,不时从何时起,也悄然影响了江南才子陈忠南先生艺术之旅。
为了青春理想,陈忠南先生来到了扬州,为了心中不变之梦想,忠南先生毅然选择回归到了扬州国画院。如何引领国画院前行发展,如何突破自己现有的瓶颈?是先生很长一段时间思考的问题。
先生说,最好的突破点,就是最从你熟悉的领域做起。我生在江南,长在鱼米之乡。江南,无数人为之神往的地方。人们说:倘若这个世界还有原先,还有旧时的月光,还有过去的时光,这个地方便是江南。我就是江南一条快乐畅游的鱼,在金色的阳光下五彩斑斓。这一时期,先生一方面对古今中外的鱼画进行精研、琢磨,一方面精于实践,钓鱼,养鱼,放鱼,他玩得乐此不疲,他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一个水池,饲养锦鲤,日日观察。这是我的世界,我是“彩墨锦鲤”之父,我是江南渔父。
复得返自然,先生如自在渔人,恣肆地纵笔于山水,好不快活。但先生同时亦专注人物,近年来更甚,我仔细观察到,先生笔下人物,老人居多,而且布满岁月沧桑,问之,先生云:“山水之外,还有人生,人生充满了苦难与艰难,往往这些最震撼我的心灵,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比如边远地区的老人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空巢之下老人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作为画家要有发现的眼睛。”听着老人话,这个午后,我的眼睛忽地湿润了,我们的父辈越来越老了。
彼时窗外,正是阳春三月时,桃花流水暖风丝。“老爷子,您想家吗?”我轻轻地问。这个家,他明白的。
“回不去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生活的村庄已变了模样,家中的老人都已故去。”风中,我似乎听到老人微微叹息。而后他接着说:“真正宝贵、经典的艺术是扎根人民群众、经历时代洗礼的艺术。为伟大时代而歌、为伟大时代创作,是艺术家的使命与担当。”
我油然起敬,丹青不知老将至,浓墨重彩绘人生。归来唱个渔歌子,月里嫦娥听得痴。我仿佛看见:花满渚,酒满瓯,在阳光下,无数条欢快的彩鱼在舟边绕着,一个蓑衣老渔翁在万顷波中自由前行......
作者简介
张月华,笔名,清思一缕。金融从业人员,江苏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扬州作协会员。有多篇文章记录与发表。一个爱工作,爱读书,爱画画,爱生活,行走于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