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茆卫东 | 开篇即好戏——王苏平先生美术作品的古典文艺性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2年09月08日14:47
《蒹葭苍苍》《长相思》《鼓琴图》《板桥赏竹》等一系列美术作品,与其说是中国画,不如称之为中国古典文艺,特别是戏曲美学与现代气质的一次回眸,并以苏平先生自我的眼光进行他的美学重塑,所以,每一幅作品,均印压着苏平先生独特水纹与颜色,开篇即好戏,全篇幅地呈现着扑闪着古典文艺的诗情画境,中国戏曲的点睛之笔。

《蒹葭苍苍》《长相思》《鼓琴图》《板桥赏竹》等一系列美术作品,与其说是中国画,不如称之为中国古典文艺,特别是戏曲美学与现代气质的一次回眸,并以苏平先生自我的眼光进行他的美学重塑,所以,每一幅作品,均印压着苏平先生独特水纹与颜色,开篇即好戏,全篇幅地呈现着扑闪着古典文艺的诗情画境,中国戏曲的点睛之笔。

《蒹葭苍苍》的寒意与暖色,迎面而来,谁都知晓,那可是先秦先辈们的爱情与抒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此时,苏平的画笔亦是充满爱,点燃着柔软的光与彩,描绘着、演绎着一位远古的女子,在苍茫天地间,凛凛霜雪风,缓行或是伫立,却亮相着如沐春风的表情与姿态,因为爱,因为憧憬。我想说,我作为一名读者,似乎已与画中的女子一同吟诵,一同遐想。苏平先生创作时的状态与心境,我想应该也是如此深入而不出,方得此情终不寒。

比寒冷更为悲情的,应是《长相思》。苏平先生渲染着一个温暖而祥和的居所,也是一妇人,与一支断肠的竹箫,无论有声与无声,皆为相思苦,或为相思恋,一切,好像走出画框,告诉你一个无言的开端,过程与结局,交与你,每一位读者去猜测或编织。绝妙的是那一行题跋,唐戴叔伦的《调笑令·边草》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此诗读罢,你便听见,那位妇人的箫声,那一袭相思情,到底是苦,还是恋。

《鼓琴图》给你的第一眼,不是那张琴,而是那一双含着泪花的眼睛,也不知凝望着一个谁,凝望了多少年?脸庞是扬起的,梳妆是可人的,却不知为了谁。所以,画中人与画中琴,一声声向外抒发的,或是迸发的,应是一次美丽的忧郁,心疼的问询。一切,都在层层递进一出古典舞台剧的拿魂之处,没有一句台词,却说尽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竿劲竹,以及劲竹般的身姿,《板桥赏竹》的第一印象,透出两字的气韵:清正。笔法简洁,点线干练,形神兼备地描写出板桥“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的傲骨与高洁。这一出戏,清清爽爽,清风习习,观之读之,如身临其境,感受有秋风有正气,以及竹音与人语,句句铿锵,回肠荡气,令人不禁感叹,无欲则刚,痛快痛快。一幅静止的中国画,开始朗朗有词,说起二三百年以来的人间佳话。

四幅作品,应为四出连台好戏,一笔一画,线墨形彩,尽显苏平先生内心的那个丰美的舞台,古典文艺始终在积淀,在窖藏,在酝酿,在升华,最终流露于笔尖、于一个最佳的窗口期,陶醉并芬芳着我们的眼睛与心灵。此时,扬州的夏日,走近走入苏平先生的中国画,开篇即好戏,实为最美妙的享受,让自己,及友人们忙碌的情绪,默默开启宁静致远的一次回望与回味。

画家简介

王苏平,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1961年生于扬州。1979年考入扬州国画院从事创作学习,师从王板哉、李圣和、吴砚耕、李亚如、薛峰等名家。1985年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师从吴冠中、阿老、庄寿红、刘巨德、戴顺智等大家。1991年浙江美院国画系高研班专修人物专业毕业,师从吴山明、刘国辉、唐勇力等画坛巨擘。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扬州书画研究院院长、高级美术师,扬州八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扬州八怪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历年来,作品多次在省级、全国美展中入展、获奖。先后被选送到德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出版有《中国美术—王苏平美术作品专辑》闲写春秋-王苏平中国画作品集》。主编出版《扬州八怪—黄慎诗画精品集》上下册、《八怪三杰——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论文集》《纪念高翔诞辰330周年、陈撰逢诞辰340周年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

作者简介

茆卫东,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扬州文联委员,扬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扬州发布美食专栏作家,近500篇(首)文学作品、文艺评论刊发于人民日报副刊、文艺报、扬子江诗刊、江苏文艺评论等报刊,诗歌“一点五平米”入选诗刊2008年度诗歌集,出版“呼喊的火焰”等两部中短篇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