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张知祺 | 潜意识非孤岛——对超现实主义“荒诞与理性”展现的探索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2年01月11日15:17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西方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它的产生源于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人们对现实的复杂情感。以弗洛伊德为首的传统心理学学界认为,人类大脑潜意识里隐藏着大量的信息,而在这时,以往的常规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排列的形式,已无法承载人类被特殊历史时期渲染过后的潜意识心理。

引言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西方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它的产生源于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人们对现实的复杂情感。以弗洛伊德为首的传统心理学学界认为,人类大脑潜意识里隐藏着大量的信息,而在这时,以往的常规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排列的形式,已无法承载人类被特殊历史时期渲染过后的潜意识心理。由于从特殊历史时期过渡而来,人类的意识被长期压制、难以释放。这种试图展现真实意识的迫切渴求,通过传统技巧下的艺术手段无法被满足。于是,超现实主义由此诞生,人类渴望在艺术领域追求心灵的慰藉、灵魂的赤诚,突破逻辑与经验的禁锢,同时向外界展现各自原始的潜意识,将生与死、现实与梦境、过往与未来结合,以此探索内心的真实形象。超现实主义是潜意识的笔录,在理性的现实中绘出梦境的荒诞,在创作中强调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色彩。超现实主义使得艺术家们将复杂潜意识和外界用艺术手段进行连结,展现出其对荒诞与理性神秘关联的探索,用艺术手法不断刺激并扩大观者的视觉审美接受度,使用轻盈的笔触往往裹挟着戏谑,甚至给人以荒诞的不屑感,然而展现出的哲学态度却最严谨。超现实作品的潜意识背后总隐藏着不一样的矛盾:对自我意识的怀疑,意识被展现于外界的反响等等,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

1.潜意识的勘探——超现实主义的雏形及主张

人类对于潜意识的艺术探求并非是基于超现实主义流派,而是由达达主义流派演变而来,作为“后浪”的超现实主义吸收了“前浪”达达主义的大部分创作手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岩石”般的磨砺冲刷后,人们的艺术探求意识逐渐清明,最终“后浪”在“前浪”的基础上升华,摒弃了传统的达达主义潜意识中完全消极厌世的因素,以一种全新的轻盈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超现实主义。此美术风格画作饱含着艺术家们潜意识里与艺术的碰撞交汇。

“意识”一词指的是人类本身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心理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演变过程的融合。而“潜意识”则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心理语言。由于现实中的我们总会受到道德、礼法的种种约束,很多潜意识层面因素被我们人为压抑着,难以直接表达出来,而我们又是无法自我察觉的。好在,过于感性意象的潜意识用来寄托主观情思再好不过了。因此,超现实主义常常是潜意识具象的极好表现载体。

这也同样合理说明了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诞生需要具体理论加持。没错,致力研究潜意识层面的弗洛伊德理论,其中“我思故我在”极大的影响了超现实主义。这个理念研究提出的潜意识层面有助于人类把强烈的现实感与瞬间本能以及梦文化结合起来。超现实主义是一种探究真我的观念,而支撑它存在的、背后的一系列艺术行为,又极好的将自我的潜意识用美术手法表现出来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拥有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撑,使得这个流派本身不盲目追求肤浅的“无病呻吟”类的表面浮夸,也不仅仅只用明艳通俗的色彩强行给观者带来粗糙的视觉冲击。

我们知道,一幅超现实主义画作除了需要具有刺激感官的视觉逻辑画面,更需要的是值得观者反复推敲思索的、画作背后的画家潜意识内涵:通过艺术手法将个体的潜意识意象,妥善地安置在画纸中,将他们个人潜意识中的真实感受具象化。观者乍看,荒诞离奇犹如虚妄之境,再看,确含理性如有治愈之效。画者们的潜意识远在画作之上,可能在画者、观者二者现实距离之间,或已在观者潜意识里,产生温和的社会共鸣。如此,慢慢映入观者眼帘的可再也不仅仅是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画作了,呈现的是画者与观者各自的潜意识交流,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交融。观者反复揣测,还有暗藏的火花置于画作之下,可见超现实主义者功力之深。

2.潜意识与西方超现实主义大师美术创作之间的转译

西方超现实主义作品较多,本文选取两位大师的代表作略作赏析。

2.1 记忆永恒,潜意识继续前行 ——萨尔瓦多·达利《记忆的永恒》

2.1.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你是你哥哥的转世。”达利的父亲曾对这个5岁小孩子说过这句话,不知道这位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潜意识是否波涛汹涌过,不过现在看来这个父亲的教育极有可能是影响了他的小儿子,此后,这位已故兄长和童年的加泰罗尼亚风景画面在达利的艺术作品中反复出现。父亲在其童年时的一番话语,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开启了他不寻常的人生。

初探一幅伟大的画作尚且需要尝试了解画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创作前自然需要更多理论积累做好基础工作。为了在画作中展现超越现实的理性,达利专门前往精神病院了解过病人视角下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精神病人的言论和行动往往能反映出对世界最真实的“潜意识”。除此之外,他的艺术作品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他带着对美术的本质天生的敏锐感,有意无意地将“潜意识”透过画面中的事物展现出来。

2.1.2天生的潜意识探寻者

《记忆的永恒》是一幅极具达利个性的著名超现实主义作品。

一片空旷的海滩,画面正中拖着长长的睫毛,一只 “四不像”生物躺在沙滩上,好像沉沉睡去了,映射着记忆的存在。生物的一旁有一方平台,一棵干枯的树却可屹立台上,画面左下角斜放一个水壶,上面爬满了蚂蚁。远处,光芒淡淡映照在海边的山峰之上,一片夺目的金黄,太阳或许正在升起或落下,梦境或将终止,似乎一切即将会回归正轨。最后,与永恒相对应的三只钟表,柔软地分别盖在画面的神秘生物上、平台上和树杈上,平台上的钟表表面上仍有一只绿头蝇停歇未走,它也在梦境之中吗?

这些钟表似乎不堪负荷,松垮着,扭曲着,停滞着,仿佛坠入时间的空隙中。撇开意识去一探究竟,似乎一切只是表象:情景如此安宁祥和,却隐隐透出危机,长长睫毛下掩映的惶恐,时间随着钟表一同融化,仿佛转瞬即逝不饶人的岁月,下一秒是什么不甚清楚。

像达利这样略带偏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会追寻潜藏的可能性。意识与时间交融在一起,难舍难分,记忆构造了理所当然的时间线,意识带着我们在上面流逝,谁按下了暂停键,意识被剥丝抽离出肉体,停滞浑沌了。当凝视这幅画时,观者犹如处在梦境一般,总觉得在坠入无底深渊,下坠的窘迫使意识被迫跳脱出观画的现实时间之外。记忆在这一秒仿佛永恒,想不起是否什么被留在了上一秒,沉沦是难辨别,解脱却只一瞬。在那时,时间继续飞逝,万物正常经营,现实恍若隔世,尽如南柯一梦,只觉满目荒唐。

我们无法推断画者作画时的情感,究竟是对时间一瞬即逝无法回头的无奈,还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映射,又或者只是画者在梦境中的矛盾冲突、突发奇想的一瞬冲动,结果是怎样,倒也不必知道,这就是鉴赏这幅画的别样魅力。

2.2潜意识指引下的尽情狂欢——胡安·米罗《哈里昆的狂欢》

2.2.1自由而抒情的线条是如何诞生的

这位与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虽自小就受父母的观念影响,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他的作品并不是从小就受人赞赏的,学校教员甚至点评小米罗为“罕见的愚钝”。艺术道路不顺利的米罗从艺术学校退学后,出于对家庭人道责任的缘故,当了一段时间的商业职员。但是骨子里的艺术细胞在职员的生活层次中无法贴合、横冲直撞,内心的不甘与工作的压力让米罗生了一场大病,他被送到大自然之中疗养,有着童话般韵味的小乡村治愈着米罗的身心。

找到得心应手的艺术风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米罗接触过许多前卫的,如毕加索、梵高的作品,也尝试过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却都没有找到潜意识中所属的艺术自我定位。往往最能勾起潜意识的共鸣的其实是最朴实的故乡之景。家乡的西班牙民间风情及罗马教堂壁画都热情的充斥在他的潜意识中,明艳热烈、生机勃勃。此后,米罗超现实主义的画作中没有一根自由而抒情的线条是凭空出现的,就像没有一条路是白走的一样,先前的积淀都会在日后的画作上体现出来。

2.2.2来米罗潜意识中的梦幻舞会狂欢吧

撇开它是一幅极佳的超现实主义佳作,这更像是对作者潜意识的窥探:一个有空间逆转感的室内聚会现场,透过大开着的窗户,外面是一片静谧的夜空,与热烈的聚会现场形成强烈的对比,狂欢的音乐声想必也传得很远吧。极具画者潜意识风格的小生物仿佛沉浸在狂欢中肆意舞蹈着,舒展着自己的肢体,就连画面左边的梯子也动感的舞动着,所有事物都充满着活力和精气神,大家一视同仁,在米罗的画笔下热情满满的享受着狂欢派对。气氛大气而又辉煌,唯有画面左部撇着小胡子的小生物拢耷着脑袋,神情也难掩愁绪。画面中勾勒出欢乐与愁思相结合的矛盾心理。

尽管只是一些线条、一些基本型结合一些童真童趣般的涂鸦,却柔软的映射出画者梦幻的潜意识。看上去平平无奇,似乎只是画者随心所欲般的勾勒涂抹偶然得之。其实不然,这是画家长久以来在潜意识深处孕育的自由而又抒情的生命体,它们够单纯,够活泼,且足够精彩。观者很难明确在这幅画中米罗真正想表达的含义,但是他创造的童话世界却丝毫不空洞,它们是日积月累下的从容一挥而就,潜意识洒脱直白绝不拖泥带水。这种超越现实的感受是美妙的,当然画面中两撇忧郁的小胡子也昭示着这幅画背后或许夹杂着灵魂深处的痛苦,暗含着将烦恼潇洒抛掷脑后,仍然选择加入狂欢的洒脱。痛苦悄悄被掩饰在大场面的热烈情绪之下,整体仍然是极致的狂欢。

这位一直沉浸翱翔在自己潜意识中的超现实主义大师,富于幻想却一贯严谨认真,极富孩童特色、天真稚嫩的线条中总难掩潜意识中的理性。这幅画带着狂欢的邀约,总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2.3中国式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存在见证

中国式超现实主义较西方超现实主义相比,多了自成一派的温婉自持,饱含中国人骨子里需要含蓄而体面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但通常超现实主义作品展现个人潜意识的共性,多多少少会透露出个人主观潜意识。

我们可以在赵兽、冯国栋、梁锡鸿等艺术家的艺术探索中找寻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本质。例如:赵兽的《颜》就体现出对当时社会的呐喊,明艳热烈的颜色背后是对人性扭曲、精神压迫的反抗,但也不失国人用色普遍的质朴严谨,他擅长深刻而明确的表达对现实的观感,无一不显示出潜意识的影子;冯国栋的《最后的晚餐》选用的大块红色色块涂抹于画纸之上,乍看触目惊心,餐桌前的人们形形色色,单薄的像个影子,伏在桌上的肉体头歪身斜,摇摇欲坠,画者的潜意识呼之欲出,让观者不忍注目,不忍多言。

由于他们所处特殊历史大背景的影响,艺术创作风格及特色极其突出,展示了身处旧中国时期的作画一系列心理历程: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控诉、难掩的痛苦、最后解脱后艺术魄力的释放。无论何时他们都用一己之力与当时现实社会奋力抗争,潜意识在超现实主义之下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大胆的呼唤:“潜意识不是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结语

超现实主义的诞生即表明了它具有哲学思想的艺术特质将伴随其本身一路同行,超现实主义是坚定而不可动摇的,它想展现的意图远高于荒诞怪奇的表面,其背后是艺术家们力透纸背的理性探寻。

诚然,大众对美术的要求有着极其敏感的感知力,这个坚定跳脱出时代禁锢的流派却提升了大众对美术本质的理解,敢于用知识批判过去、经营现实、挑战未来,敢于绘荒诞之形,述理性之魂。他们找寻最真挚的美术本质,将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真切献出,以此构建人类潜意识交流的桥梁,打破了意识的闭塞。他们说,潜意识不是孤岛,故作正经的灵魂才是,他们真诚地谱写了走向新时代的绝美线条。

(作者简介:南京林业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