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协会动态
曲园菖蒲艺术展(书法篇):为君子所持
来源:苏州文艺   2023年05月31日08:58
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中国历史上,人们最初接触菖蒲时,是把其视为妙药仙草,主要考虑其药用亦或是长生不老之价值。元成廷珪有诗云“海上青毛鹤,山中绿发仙。相期采九节,同尔寿千年。”

“清风高洁”2023曲园菖蒲艺术展

暨市级机关政德专题教育活动

主办单位:

中共苏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苏州市文艺之家 苏州杂志社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 苏州市美术家协会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支持单位:

一拳石斋 松风停云处 听松园 石蒲记 白雨斋 牧云堂 三祝堂 仁德堂 青石堂 晴雪斋 隐谷归云 磐石山房 松盦文创

书法作者:

王伟林 王学雷 王 洁 朱永灵 华人德 刘训丰 许风康 许晨曦 杨文涛 何 鹏 冷建国 林再成 赵 锟 徐世平 曹后灵 程万青

开幕时间:

2023年6月1日(农历四月十四,菖蒲生日)

展览时间:

2023年6月1日-6月7日

展览地点:

曲园 · 苏州市姑苏区马医科43号

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中国历史上,人们最初接触菖蒲时,是把其视为妙药仙草,主要考虑其药用亦或是长生不老之价值。元成廷珪有诗云“海上青毛鹤,山中绿发仙。相期采九节,同尔寿千年。”

文献记载,从西汉始,皇家园林渐渐开始栽培菖蒲,此时菖蒲也兼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三辅黄图》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有菖蒲百本。”便是一有力佐证。

唐宋时期,文人风气盛行,欣赏奇花异草怪石栽于盆中庭园之风随之而起,文人将庭园中的菖蒲缩入案上山水,莳幽石,侣清泉,但借一抹青碧。

古人将这种植物奉为君子,案头清供,欣赏菖蒲的幽姿,更看重菖蒲高洁的品性。清代苏灵《盆景偶录》中,把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一并喻为“花草四雅”,且四雅中唯独菖蒲不以姿色示人、不以花香诱人,只留一缕俊逸孤清在世间。

宋代诗人苏轼《石菖蒲赞》中记:“至于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苏轼把文人植蒲赏蒲的雅事推上了一个丰碑式的高度。

菖蒲高洁的品质与文人淡泊名利、历寒苦而志不移的人格秉性高度吻合,不与浊流同语,为君子所持。宁静致远、绝尘之致,菖蒲自然也就被古代文人伴于书斋、请至案头。

菖蒲的姿态也在相伴的日夜中悄然印入文人心头,为历代文人多赞颂歌咏,其纤姿翠叶经文人之笔,行于纸面,书卷气随墨色晕开。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曾为植养菖蒲专门定制了宜兴的紫砂盆,盆壁镌有“忍寒苦 安淡泊伍清泉 侣白石”,以盆铭言其治学之志。

古人还赋予菖蒲人格化,以“蒲君”相称,并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作为菖蒲生日,而农历五月又被称为“蒲月”。在此段时间内,文人雅士会更乐于去为菖蒲修剪跟叶、植蒲换盆。

书法作品

王伟林●隶书

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大观。

——《孟子・公孙丑上》

王学雷●行书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王 洁●楷书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唐•李商隐《咏史》

朱永灵● 隶书

学以精神通广大,家从清俭足平安。

华人德●隶书

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

——宋•苏轼《石菖蒲赞 》

刘训丰●楷书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

——汉•马融《忠经•守宰》

许风康●行书

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是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它美,莫能自赎。

——宋•真德秀《西山政训》

许晨曦●篆书君子履躬以礼,贤者临义必为。

——《汉石门颂集联》

杨文涛● 隶书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

——唐•陈子昂《座右铭》

何鹏●行书

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

——东汉•王符《潜夫论》卷三

冷建国●行书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北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林再成●行书

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赵锟● 草书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汉•桓宽《盐铁论•疾贫》

徐世平●草书

清廉则无畏,秉公则无私,威与信并行,德与法相济。

——宋•苏轼《张世矩再任镇戎军》

曹后灵●行书

水养灵苗石养根,根苗都在小池盆。青青不老真仙草,别有阳春雨露恩。早起虚庭赋考盘,稻田新纳十分宽。呼童摘取菖蒲叶,验到秋来白露团。

——明•唐寅《画盆石菖蒲》

程万青●隶书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