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
书法,我们继承什么样的传统
来源:繁荣   2018年09月14日15:57
笔者以书法艺术为例,谈谈传统以及应该继承什么样的传统。

如何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就是单单的这个传统就极为复杂、丰富,如果不搞清楚传统这个概念,特别是它的内容、演变规律,那是很难做到真正的继承,更奢谈创新了。这里,笔者以书法艺术为例,谈谈传统以及应该继承什么样的传统。

书法传统有延续了近1500年的二王帖派书法传统,有在它之前的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两汉隶书简牍帛书传统,有南北朝碑刻传统,也有清代初期兴起的碑派传统,更有清代末期民国时期的碑帖结合的传统,这些传统不仅书体多样、形式异彩纷呈,而且还蕴含着极为深厚、多样的艺术精神。如此丰富、复杂、多元的书法传统,理论上来说都是可以继承的。

但是,这个庞大的传统是有主次之分的。例如:二王帖派传统,如果你还是按照古人的取法、风格、美学等范畴去继承、创作,我想肯定很难产生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同样,如果还是按照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碑派书家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继承碑派传统,也肯定不可能开宗立派,取得更大的历史成就。因为前者已经创造过辉煌并逐渐衰退过,后者也被书法历史所证明有矫枉过正之疾。

没有帖派书法的式微就没有碑派书法的兴起,没有碑派的局限就不会有到晚清对碑派书法的反思,从而走向碑帖融合之路,有碑帖结合之路才出现了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于右任、林散之等近现代这样的书画大家。因此,清末民初书坛对碑派的反思和向帖派的回归,走碑帖结合之路正是当代书法传统继承的核心。

那么其理由在哪里?我们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帖派书法的式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书法作为艺术其语言的贫乏与枯竭,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和新的内容上的融入。在技法上唐代的几乎做到极致,不仅在楷书上,草书也是如此;宋代文人书法占主角,强调书写之意趣,突破了书法以法为重心的藩篱,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精神;明代在用笔上的率意,过于强调恣肆、放纵,虽然在形式上更加开张和旷达,但缺少蕴藉和内涵,终于将帖派书法走向了衰败。

二、碑派书法的兴起,是在更大的情况下对帖派书法在形式上的矫正,是纠正结构过工正、线条过于孱弱的弊端,但忽略了刚与柔、流与涩的辩证关系,甚至碑学的提出具有政治的目的而不是艺术的主张。因此,在最能表达艺术感受的行草书上碑学显得力不从心,毫无建树,到了清代晚期,那些碑派书家不得不转向帖派,补碑派之不足。

三、碑帖融合的中断。中国书法历史的演变、繁荣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但是也会受到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使其改变发展方向甚至中断,清末民初碑帖融合之路就是被历史的演进而中断。

碑帖结合的新突破,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帖派书法的二维平面的书写流畅之美,融入金石之气追求三维的立体之美。是将向四周的运动的同时,有意识地向纸里穿透,产生向四周延展的立体线条和结构,不仅在技法上增加了难度,也在审美意味上增加了深度和厚度。

二是在帖派流美书法形式的基础上,表现出碑版、金石的斧凿侵蚀之美,以及岁月在这些遗存上所赋予的时间古雅之美。这种美是书法特有的艺术形式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精神的激活,从而建立了有别于阳刚和阴柔自然之美之外的独特的古雅之美。

三是碑帖结合之路,在保留帖派书法的韵律、法度、书意,以及碑学的刚健、质朴之美的同时,转向了古雅、厚重、沉雄之美,这不仅在于挖掘了原始之美与人工之美,更在于这种审美思想和华夏文化的向内、尚古、质朴之大美追求的契合。文、艺向通相融,才能生发出伟大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

如此丰富的书法内涵,在以往的帖派或碑派书法中是很难容纳的,是对传统书法的推进,这种内容的增加不仅在技术上是全新的,其难度也是超过传统的。特别是其理念、审美思想以及表现形式与中华最深厚、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因此,当代书法只有沿着这个传统的脉络继承,才有可能创作出比肩古人或超越传统的代表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衡正安)